曽奇峰:精神分析基础课之6
1. 一个香港的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是工业社会制造的怪物,古代是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的,一夜之间你能够打几只兔子,那便是成年人了。
2. 如果在学习当中能够享受攻击性和性驱力的满足,就能够免于被学习所虐待。
3. 青春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危机,需要完成性别认同、身体认同、角色认同等多重任务。
4. 肥胖,既是力比多的压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
① 肥胖,是女孩子在青春期为生孩子做的准备。男孩让自己长很多脂肪,其实是向女孩认同。这是一种力比多的压抑。
② 男孩子需要用很多的肌肉,来承受自己的重量。这样男孩跟其他人打架就会差一些了,被打倒也很容易,这是攻击性的压抑。
5. 只有在精神上把自己完全阉割的人,才可以出入女孩堆里而没有焦虑。一个正常的男孩,因为对自己的性欲的焦虑,他会有意识地回避女孩。
6. 观点的冲突从来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是感情与情感的冲突。
7. 差异从来不是为了制造冲突,而是为了制造和谐。比如男女之间的差异。只有在冲突本来就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利用差异来放大冲突。
8.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一种被催眠的过程,我们如果在小时候就被催眠成乖孩子或者不乖的孩子,容易的孩子或者困难的孩子,那么很可能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9. 温尼科特所说的"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即给孩子穿大鞋,让孩子在这个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不被评论。
抱持(holding),就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给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再给予帮助。比如孩子坐在爸爸的肩膀上说,"我是世界的主人。"爸爸说,"对,你是世界的主人。"这时候,头顶飞机起飞,孩子吓得屁滚尿流。一个抱持性的爸爸就会告诉孩子:"别怕,爸爸在这儿。"
10. 父母亲接受一些心理学的教育,至少可以减少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矛盾信息的数量以及反差。然后孩子就可能在跟父母亲认同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11. 催眠,是精神分析之爹。
① 催眠是,你的内心没有什么东西,我丢进去什么东西,然后你就变得不一样了。
② 精神分析是,你的内心里本来有的东西,但是你没有看见,治疗师通过解释让你从看不见变成看得见,这种效果会更加持久。
12. 精神分析与佛教:
① 从哲学上来说,都是决定论的,谈因果,有因必有果。
② 从目标上来说,也是一致的,二者的目标都是让一个人超越过去对自己的限定,过一种没有被过去所限定的生活,更多的活在现在,享受当下。
13. 精神分析是最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它研究非理性,包括无意识的激情、人类的非理性行为等等,实际上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理性;它研究命运,研究过去是怎样决定现在的,实际上是想超越被决定的命运。
14. 背叛即是成长。一个人越是能够充分的理解早年是怎样限定他的,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一个人需要对现在负责,就必须要搞清楚过去。
15. 马斯洛说,我们除了被过去所限定之外,还有此时此刻想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这就需要切断过去,从现在开始,让自己的人格有个更大的成长。
入选主题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