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所周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般认为启自炎黄至夏商周,至今五千年正(西方学者则普遍认为中国文明为两千年左右,因夏前所载仅见于书目,而不见诸物佐证故而不取)。了解住夏乃至先夏历史《竹书纪年》则是绕不过去的,毕竟仅仅通过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一本真伪难辨,多有散佚的《竹书纪年》就成了重要资料之一。对其考据则是认知历史必不可少的工作。
据《晋书·卷五十一》记载,《竹书纪年》当为十三篇,为编年体。近年马王堆出土的史料研究表明,当确有其书,排除杜撰嫌疑。
而据载出土并整理于晋代的《竹书纪年》在北宋前散佚,具体是因“永嘉之乱”抑或其他原因或不可考。因为能够明确《竹书纪年》仍有传抄的文献仅至唐开元前,而后历经中晚唐,五代,宋为断代时期,元末明初,明中期又两次出现刻本。
学者遂将两个版本称为《古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至此真伪之辩议论不休。
我认为看待《竹书纪年》应当同看《春秋》一样,结合当时社会环境,思想风潮,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辩证看待其记载内容方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