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精力

每天早上八点到单位,六点半到七点半之间下班,回去吃完饭开始学习都八点了,感觉时间根本不够,小伙伴们有没有同感的?

这是上周群里一位小伙伴提出的疑惑,就在这不久后,有小伙伴对这个疑问做了回应:

时间是个现实问题,我现在还算宽裕,过段时间我也得面对这个问题。

每天三件事基本都是工作之外的事情,总是感觉时间不够。

事实上,我想这不仅是一两个人面对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误区:总认为延长工作时间就能够提升效率,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筋疲力尽,睡眠不足,精力涣散,积极性降低……

很多人需要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精力。

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精力则不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工作。很多人都羡慕《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的“时间—日志”记录法,也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但往往是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频繁重复记录时间这个行为本身成本就很高,大部分人都很难坚持下去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的精力放在了记录本身这件事上,却忽视了记录的意义与分析。结果只能导致文章一开始就提到的问题。

事实上我最近也在尝试着逐步把自己的时间管理转换成精力管理,让自己注重精力超过单纯时间。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的表现

具体来说,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比如你今天参加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会议,虽然会议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废话,但是刚到下半场你的注意力就急剧下降,连理解语句都变得非常困难。如果精力运用不恰当,一切事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利用精力管理提升效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非常重要的四点:

第一,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第二,因为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保持平衡消耗;

第三,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第四,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的诀窍。

我是怎么做好精力管理的

做好精力管理无非就三个步骤:目标—事实—行动。所谓目标就是要回答“如何依照我们最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分配精力?”所谓的事实就是“当前你的精力管理情况如何?”而行动则是“如何缩小目前的精力管理方式与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精力管理方式之间的差距”。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的地方就是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我有段时间颈椎特别疼,我知道是自己的精力管理出现了问题,按照书中的建议,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解决方案:

表现障碍:颈椎疼,精力分配不合理

期望成果:合理的精力分配,缓解颈椎疼痛问题

仪式习惯

10:30间断休息:离开工位,或者做颈椎复健运动

12:30办公桌前:一边放音乐,一边吃午餐

15:30间断休息:上下楼梯散步

一次性解决步骤

在日程中加入辅助性休息时间

采取这个仪式习惯之后,两周内我自己的遇到的问题大为缓解。这让我对仪式习惯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当我们有意识地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日常活动的时候,并尽快把它转化成无意识的、自觉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精力管理会产生一个质的变化。

我自己的精力管理原则

除了平时的习惯,我也给自己定下了几条必须严格执行的精力管理原则:

在身体方面:每周一、六、日坚持跑步,加入到自己的日程表里面,并进行进度控制;每天按时睡眠,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按时按规律吃饭,特别是早餐一定要吃;间或离开办公桌休息片刻。我始终相信,休息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

在情绪方面: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赞赏别人;对能够激发自己正面情感的活动表现出高度重视(比如读书、体育运动、参观博物馆,看话剧等),并对投入到它们上面的时间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当需要发表自己反对意见时,强迫自己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我建议换一种方式看待这个问题”,“我在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在思想方面:集中全部精力做一件事情,在做下一件;制定习惯减少外界带来的干扰;系统地专注于能够带来最最长远优势的活动。

在精神方面:学习技能,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事情;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换句话说就是要多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回到文章最开始那位小伙伴提出的问题,就像我当初告诉他的一样:你需要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管理自己的精力。当我们事务缠身,又筋疲力尽的时候,也许是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时候:是时候让自己的精力在放松与仪式感的调整下,让自己更有效率更热爱生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