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回老家扫墓,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从北向南,高铁经过了天津南站后,一路停靠的德州、济南、枣庄、徐州、宿迁、泗阳、淮安……泰州,也正是当年去山东上大学时回家的路线。由于工作的变动,已经有很久没有回来了,但回到家又感觉没有离开多久似的,既熟悉又亲切。外出工作的人儿不管走多远,老家一直都会在这里,静静地等着我们回来。
姜堰四月的天气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祖先的墓地多在田地里树丛中,穿过热烈盛开的油菜花丛,沾上一身黄黄的花粉,来到坟前。在大风中费力地点上纸钱,待火快燃尽时,毕恭毕敬地鞠躬唱让儿。我们从哪里来?这一堆堆黄土就是根啊,无论走到哪里,老家像一根长长的风筝线,自始自终一直连着那头在外漂泊的我们。认祖归宗,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知来路明归途,这就是祭奠的意义啊。
下午有空到姜堰街上走走逛逛,一路走到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家从乡下搬到镇上后,先是租住在别人家里,王二小家和洋洋家,后面才分到自己的房子住。洋洋家当时是自建的二层小楼,一楼还有扩建的平房。我家在一楼二楼各有一间房。房子面朝大河,门前有一条小路,路边沿着河堤种着各种蔬菜瓜果。我种过癞葡萄,看着它从一点点慢慢长大,长到拳头大小,慢慢由绿变黄,熟透就可以吃了,甜滋滋水汲汲的。近些年城区改造,老房子全部拆光,能种上房子的地方都砌上高层。沿河一带,绿化带、柏油马路、花园洋房……记忆中的房子没有了,只是河还在,河水哗哗哗一路向东流去,好似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曾经沉淀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随着波浪浮出水面,在夕阳下微微泛着悠亮的光,照耀着我的脸庞,也温暖着我的心灵。
路过东板桥,桥下的书报亭,高中时经常买杂志的地方,变成了缝纫机工作间。四中附近“为老服务中心”给居家养老的人准备午饭和医疗服务,一顿饭六块,据父亲说还不错。
离开家乡快三十年,除了过年过节偶尔回来过,平时跟亲戚朋友同学少有来往。说着同样的乡音,对于家乡,我算是个熟悉的陌生人。走在路上,难得遇到认识的人,也难得被人认出来。第二天早晨跟父亲去吃早饭,在早餐店我竟被人认出来了。你就是秦先生的女儿啊!跟你妈妈长得好像!母亲走好几年了,她的好还有人记得。姜堰的生活节奏慢,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天然很近,没事聊聊,都能说上半天,人情社会和法理社会真切不同,小镇出身长大的我骨子里还是喜欢老家的氛围。
明天一早背起行囊又要出发了。三天的时间过得很快,整个人感觉被按了重置键,生命又回到了单纯的状态。回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发生那些事遇到那些人时的感受,回想起了自己长大的过程,也想起了自己的初心和牵挂。其实不管走多远,离开多久,在心灵深处最亲切温暖的回忆都是关于老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