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几个需要搞清晰的概念,分别是:假说、理论、原理。
我相信普通人看了都不会觉得这是很难理解的词。我觉得在我没深入了解前,对这些词的感觉有点像“汤团”,而看完之后的感觉像是“馒头”。
我解释下:汤团煮好后,放在汤中,边缘看上去是“模糊的”。馒头蒸好后,放在蒸笼里,打开,你看到的边缘是“清晰的”。
是的,就是如此细微的差异。
今天先解决第一个——假说,全称是假设学说。是科学理论证明体系中的概念,即指按照预先的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解释。根据已知的科学实施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
而且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归纳和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的,可以“被接受”的解释。
确切的说,任何一种科学理念在没有被验证之前都被称为假设学说,但是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所提出的“量子论”(量子假说)。
假说的内容结构通常是非常复杂的,它含有理论的陈述,也含有事实的陈述。而且,它既有真实性且尚未判定的内容,也有比较确实的内容。
比如哥白尼的提出的日心说,呈现的假说是哥白尼对太阳系的假说,它的理论来自于当时的天体观测资料为依据,设想出地球是圆形转动的,地球与其他的行星是绕着太阳转的等等。其基本观点中,有合乎实际的内容,也有不切实际的内容。
假说分为三个阶段:经验定律、理论定律、完成阶段。
第一是经验定律解释的是实际发生的问题,根据经验作判断,也被称为是“乌鸦问题”,比如说,见到乌鸦是黑色的,那就所有的乌鸦是黑色的吧;见到天鹅是白色的,那就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吧。对这类问题的肯定回答,就是提出了一个“经验定律”的假说。需要注意的是,经验定律的假说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中属于较为低层次的地位。
第二是理论定律,即解释的是未发生的事,或者难以验证的事,之后却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验证。比如说奥地利学者奥格纳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他发现大陆的各个板块之间的形状有一定的联系性,而提出了之前大陆可能是一体的这个假说。
第三是完成阶段,也就是最后的验证过程。有的是可以直接验证的,而有些却无法验证。比如说大陆板块的漂移的发生时间超过了人类所存在的时间,但通过对这个假说的原动力、方向、速度以及其他相关的伴随因素可以侧面的对这个猜想加以验证。
比如,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种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留在岩层中的痕迹表明,在3亿5千万年前到2亿5千万年之间,今年的北极地区曾一度是气候很热的沙漠,而今天的赤道地区曾经为冰川所覆盖。这些都是大陆漂移的古生物证据。
假设逻辑:如果我们以“E”作为假设时所考察并引用的事实陈述,而以“H”表示猜想出来的、可以说明E的初步假定,而暂时不考虑参与说明过程的背景知识,那么提出初步假设的尝试性与多元性可简单化地用下式表示:
E,
如果H1,那么E
如果H2,那么E
如果H3,那么E
对设想H的抉择(验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如果H1,则e1,并非e1(或e1的可能性极小)
因此,H1不能成立
如果H2,则e2,并非e2(或e2的可能性极小)
因此,H2不能成立
研究者可以就几个尝试性的设想中,选出一个在他看到是能够成立的活着说最可能成立的初步假定。
假说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理论都是构筑在一些还未被验证的假说之上的。以至于,如果某个假说被证伪,则理论需要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