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学‖简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而《坛经》作为禅宗的奠基之作,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体悟。随着年岁增长,知识的积累,笔者近日重读《坛经》,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仅对于书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则著名公案,不揣浅陋简述自己的理解。


原文简述

(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



有人认为“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风、幡和心都在动)”。也有人认为风和幡均未动,这一结论在先人僧肇就有类似的《物不迁论》进行论述,其结论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这种观点认为生活如同放电影一样,动态图像是由许多静止不动的图像串联而成,只是由于我们的心动,欺骗了我们的眼睛而已。


涉及到哲学的问题,本就晦涩难懂,关乎宗教的理论,就更是复杂,众说纷纭。下面简单谈谈我的理解。佛教传统观念认为“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风也好,幡也罢,都是“色空”的体现,既然为空,如何能动?能够动静的,唯有自己的本心罢了。关于“色空”理论一直是佛教饱受诟病的一部分,但是这也正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点之一。深入理解“色空”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许多佛教的经旨。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都可以细分为分子、原子、电子、质子等,最后分析的结果是,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均具有二重性:一是粒子性,另一是波动性。这种波粒二重性的量子理论认为,当基本粒子处于离子状态时,它是实体(佛教“色相”);当基本粒子处于波动状态时,它是能量,没有实体(佛教“空相”)。所以“色空”的理论似乎在科学上也得到了证实。风和幡既然是“色空”的体现,两位小和尚争论不休,无非是未查真实,住相而动,心中将风和幡在不同时刻所表现出的形态加以区分的结果。所以慧能说“仁者心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年5月10日 晴 儿子一天天的在长大,也开始越来越懂事,开始听的懂我们发出的各种意思,他们喜欢把脚放在...
    侠女说阅读 1,397评论 0 0
  •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忙学习和兼职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不动笔不思考,感觉人都变钝了,总觉得什么东西糊住了,不够敞亮和...
    羊牧阅读 1,326评论 1 0
  • 销售是产品-货币的转换过程;营销是企业-客户的关系构建。 误读:营销(Marketing)不是市场促销活动(Mar...
    殷春燕阅读 3,25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