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假刚过,没钱没时间出去浪的我,只能在家坐看朋友圈的风景,有的比我还惨,只能在办公室里看世界。有的去了赤峰大草原,有的去了丽江泸沽湖,有的去北海道旅拍。。。每逢佳节倍焦灼,那也是我想要的诗与远方啊。
这几年,几乎整个娱乐圈的明星都出来参加真人秀了。真人秀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猎奇的环境和角色的变换。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拿《跑男》来说,跑男们这些年奔跑过的地方,有些人下辈子也没机会走完。
朋友圈里的你们,明星,都似乎可以随时重启,即刻出发,到达诗与远方,可是,相反我的生活却是无尽的琐碎,单调地让人窒息,想要逃,却又无处可逃。
是什么让远方如此魅惑?是此时此刻的琐碎,疲惫,无助,无奈。眼前的生活像是一个黄脸婆让人嫌弃,而远方那个情人完美无暇,性感撩人,让我们心驰神往。卡尔维诺说,对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可以延绵不绝,比生命更长久。这种思念究其本质,就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向往。当人们陷于生活的琐碎无聊、疲惫厌倦时,“远方”就会在幻想中被制造出来。
而远方,有时候也是一场幻觉。最近,看了大冰的《乖,摸摸头》,很多书友都留言表示羡慕向往那种生活,背着一把吉他,开着一个客栈,边走边活,认识了那么多有趣的人,杂草敏,椰子菇凉,大兵,阿明,赵雷,大鹏。可是,大冰皈依了佛门,这是否说明了“远方”对于世俗的我们来说,并不永远存在?当我们逃离了眼前的琐碎,到达远方,不久远方又重新成为眼前的苟且。
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做事特别快。走路快,做活快,洗碗扫地像是在比赛,除了我是个急性子之外,我干活快的原因是:我想赶紧做完这些杂七杂八的事,然后能躺在沙发上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好好读一本书,只有这些时间才属于我。洗碗扫地洗衣服,甚至是让我安身立命的工作时间,都不算是我的的时间。也许,你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琐事的态度,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眼前的琐碎与虚无的远方:一件事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如果你不轻慢它,以庄重的充满仪式感的态度对待它,那它就不是琐事。 处理琐事的时间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给孩子做辅食也可以变着花样创新,家务做得好成为理咨询顾问,任何一件琐事都可以成为生活的仪式感。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因被指控杀害自己偷情的妻子而做了十九年的冤狱。在这19年没有身体自由的日子里,他为狱友争取喝啤酒的机会,雕刻棋子,读圣经,写信争取资金重建监狱图书馆。他对枯燥烦闷的狱中生活也充满着热情和耐心。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这些自由人,他们不急着去什么地方,也不急着做什么。琐事和苟且跟他们的关系特别平等而单纯。他们不是被迫做这些琐事——琐事不是压迫他们的老板;他们也不是选择做这些事——他们也不是琐事的老板。他们只是和这些琐事“遇见”了,然后“做”它们。他们并不轻慢琐事,而是尊重琐事,庄严待它。
他们哪里也不想去,却反而自由了。而那些想要逃离的人,却到处看到囚牢。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逐渐演变成了压迫和反抗、控制和逃离、意义感和无意义感的撕扯。
佛说世界有多大?取决于你把心灵修炼到什么程度。你修炼好了,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了。我问他们是否在“大的世界”,他们也纷纷摇头。
最近,我不再讨厌做家务了,袜子也洗得比以前干净了,走路也慢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