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两件昨天比较有意思的事。
第一件事,白天在公司通过思维导图分别用SWOT、橱窗法和决策平衡做了个自我剖析,结果很很有意思,三种方法结果都指向同一个我一直都否定和排斥的方向,当然,排斥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太本我,所以一直觉得应该只是业余生活中比较私密的一小部分,都不敢让它过多染指生活,更不要说将其作为事业方向,最多也只是幻想若有一日事业有成,将那部分比例放大一些,也只是一些。
所以,看到结果时有种哭笑不得又似乎明朗解脱的感觉
仿佛收到灵魂深处的质问:为什么不呢?
虽然有一大堆理由,为什么不呢?
所以,事情似乎变得简单多了,不要问我结论是什么,时间会给出答案。强烈推荐大家可以试试深度剖析一下自己,重新定位未尝不是一件喜事。
第二件事,晚饭后在沙发看书,张老师跑过来说要给我讲故事,欣然答应,讲的是前两天她刚读的一本书《追风筝的人》,听完我脑海徘徊着几个关键词:利益驱动、罪恶的战争、自我与存在感、人性、宽恕与救赎、返璞归真、爱与成全,简单串联一下:
利益驱动下人类的的贪欲是无止境的,罪恶的战争掠夺是强权者做直接有效的抢劫路径,如同自命主宰世界的侵略者一样,群众演员在追寻自我、争夺存在感的路上同样不择手段,迷失的自我常常激活人性丑恶的弱点,付出与成全毕竟是少数人难得的担当、好在多数人在人性善恶与自我真伪的冲突斗争中最终能够回归,在宽恕与救赎中被宽恕从而实现自我救赎,返璞归真用爱成全世间的美好,仿佛我们一直拼命追寻的生命的意义都不再重要,或许不过如此。
故事要素就不跟大家累述了,因为再优秀的讲述着和翻拍影视作品都不及原著的魅力与味道,推荐大家可以看看,推荐的理由是,张老师在读的时候我看到至少哭了一次,给我讲的时候流了三次眼泪。
其实我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要求很简单:爱自己(做真我、有胸怀、宽恕别人),敢担当(责任、错误),成全别人。最后我俩一致表示要在有限的余生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同时,我也转变了一个观念,之前我一直尽量阻止和避免她接触这个世界不好的东西,尤其是尔虞我诈人情冷暖生活剧,妄想能够一直保护她的纯真、美好与快乐,但逐渐发现其实伤害无孔不入而且她也很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强大,我们都需要。我想说的是模式的确立、调整与切换很重要,爱人、家庭、朋友、合作伙伴,生活、事业,一定要有相对边界、相对平衡从而确立相对模式,不然生活就容易失重、失衡、失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干扰。张老师偶尔会因为单位上一些事,而义愤填膺,我常常劝她:“要知足积极感恩,不要鄙视为生活苟且的人,因为苟且是一辈子的事,我们都一样。”但慢慢发现其实那只是她模式中吐糟的小仪式而已。
现实中很多人的生活是失调的,就像大多数人是亚健康状态一样,不过问题可大可小,提高眼界提升境界或许能够帮助回归。最常见的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工作看起来很努力很上进,对同事对客户都很友善,在圈子里表现得相当优秀甚至完美,但同时必然很难顾及和成全家庭与生活,所以他的人生可能是失调的甚至缺失的,当然,人生追求各不相同无可厚非,只是,这其中大多数人只是自以为很努力或表现得很努力,然后乐衷于把自己的生活装扮成他看到的以及自己渴望成为的成功人士一样,NO ZUO NO DIE,你开心就好!
生活离不开苟且,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