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读一个数字“12,678,941,238.00”一秒内就认出来的请举手,我相信除了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大多数小伙伴和我一样,要重新开始数“个,十,百,千,万——”,但是数字如果这样分割“126,7894,1238.00”你是不是一眼就认出它了呢?小伙伴们心里松了一口气,但是下一刻又开始批判,这么分隔没见过,是错的。是啊,即使是一个错误,只要存在得够久,知道的人够多,也变成一种
不知道是谁将这种三位一组将数字分隔开的方法推广普及的,从大家小学时的课本上就开始出现,从观感上来说是挺好看的,相信将这一方法引进推广的人也是好意,帮助大家快速精确地读取数据,然而实际上这并没什么卵用。
每次看到三位一组分隔的数字,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对于中国人,这么分和不分有什么区别呢?烦躁之余,不禁会问这个操蛋的分隔方法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是西方人书写数字的方法——
看看英文世界的数字和它的读法
10 ten 十
100 one hundred 1百
1000 one thousand 1千
10000 ten thousand 10千(1万)
100 000 one hundred thousand 100千(10万)
1000 000 onemillion1000千 (1M)这个符号不陌生吧!
看到了吧,在英文世界,歪国人的数字是以“千”为一个单位读取,所以他们在写很大的数字时,将三个数位隔成一个单位,也就是“000,”读起来一目了然,真的是聪明又合理。然而——
中文世界的数字是酱紫的
10 十
100 一 百
1000 一 千
1 0000 一万
100000 十万
1000000 一百 万
10000000 一千 万
1 0000 0000 一万 万 (1亿)
很显然我们是以“万”为单位来为更大的数字命名,十六万,三百万,八千万……根据西方人的原理,我们的读取单位是“万”,所以应该是四个数位一组,真正能像歪国人一样方便国人阅读数字的分割方法应该是“0000,”!
可是,我们奉行了“拿来主义”。不!是“不动脑子拿来主义”,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日常的各类文章(中文文章),只要有数字的地方就有“000,”的身影。尽管这并不符合中国人认识数字的习惯,还是被全面推广使用,不仅在思维上造成大面积的混乱,这本来能令千万人变得更聪明效率更高的技巧,结果国人只能“削足适履”读取数字的速度更慢、效率更低。
每次看到这样的数字,让人尴尬症都要犯了;不禁联想到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写的,早期的中国人学习做西装,连西装上的补丁都一并复制了过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吸收外来文化也要了解背后的道理,不加分辨地引进推广最后只能适得其反。
也许有人说,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读起来也是很容易的。但是,为什么要把每个人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变得复杂,变成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具备的一种技能?这简直是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无谓浪费;更何况“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旦出错代价也是极大。
多少年来面对西方文化,有人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自卑和盲目的崇拜,只要是西方的总是好的,文明的、有教养的、高雅的、先进的……,看看朋友圈最近火到不行的关于教养的文章,都是出国之后赫然发现人家的地铁上没有人吃东西;人家的公共场所没有人大声喧哗;在外国的湖里钓个鱼,没有人监督人家都会将严禁捕捞的小鱼放归大自然……难道中国的地铁上人人都在吃东西么?中国的公众场合没有人保持安静么?中国的捕捞者全都是毫不顾忌生态平衡的么?
之所以对那些在公众场合保持安静的、不在地铁上吃韭菜盒子的、不随便破坏生态的人视而不见,是因为到了国外才知道:这原来就是“教养”。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回来宣扬一番,外国人如何如何,觉得自己终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真是何其悲哀!我们也有自己的文明,只是出于对自己文化的自卑心理,都选择性看不见。
“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就曾质疑“中国人都失掉自信力了?”,看来过去将近百年,自信力还是没有回来。今天对于西方的东西依旧是不敢质疑,甚至连合理的判断力都自动放弃,匍匐在地上,一味地仰视,盲目接受。
钱包的厚度已经和国际接轨,中国大妈都能左右国际金价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眼光、思想和价值评判系统,至少面对外来事物敢用自己的判断力衡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