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儿,您可能觉得韩馥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且慢!按用户您的精辟分析,这评价未免太“小说化”。想想韩馥的履历:御史中丞(相当于中纪委书记),后任冀州牧(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现实中,能把官做到这份上的,有几个是真正的草包?他的“窝囊”表现,恐怕是袁绍的“并购”手段太过高明,早已釜底抽薪。高干、荀谌是谁?那是冀州本地豪强的代言人!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纸无声的宣告:冀州的地头蛇们,已经集体“用脚投票”,站队袁绍了。韩馥不是没防过袁绍,之前克扣渤海郡的军粮,派特务监视,就是明证。但讨董大旗一举,在“国家大义”(刘子惠那句义正辞严的“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面前,韩馥那点小动作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只能乖乖放行。袁绍这盘棋,从一开始就布好了局:引外力施压(公孙瓒),内部策反(士族豪强),舆论造势(讨董大义),最后“雪中送炭”,逼宫让位。环环相扣,堪称东汉末年版的“恶意收购”教科书。
当然,“并购”后的“人员优化”是少不了的。韩馥挂着个“奋威将军”的空衔,住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日子比坐牢还难受。这时,袁绍手下有个叫朱汉的“临时工”(都官从事),以前被韩馥冷落过。在某种“不言而喻”的暗示下,朱汉带人闯进韩馥家,把他大儿子的腿打断了。这顿“杀鸡儆猴”的家暴,彻底粉碎了韩馥最后的安全感,他仓皇逃到兖州投奔张邈。然而,袁绍的“售后服务”还没完。某天,在张邈家,韩馥看见袁绍的使者神秘兮兮地对张邈耳语。就这一幕,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韩馥觉得索命的无常就在门外,借口上厕所,用削竹简的书刀(注意,不是大刀片子,是文具!)结束了自己前省委书记的生命。这结局,荒诞中透着彻骨的寒意。想象一下,一位曾经的封疆大吏,蜷缩在厕所里,用一把裁纸刀了断自己……这画面,足以让任何职场PUA教程黯然失色。
如果袁绍最终得了天下,史书会怎么写这段?我猜大概是:“幽州牧公孙瓒,性暴戾,贪冀州富庶,举兵来犯。馥公力战不支,忧生灵涂炭。馥公素仰本初公高义,自忖才德弗如,乃效古圣让贤,三辞而受。本初公领州牧,念馥公旧谊,授奋威将军,礼遇甚厚。后宵小朱汉,挟私怨惊扰馥公,本初公闻之大怒,严惩不贷。馥公不幸为流言所惑,竟自弃于友邦,实乃千古憾事,本初公每念及此,未尝不扼腕叹息也!”瞧瞧,是不是跟后来刘备“三让徐州”的剧本如出一辙?历史这玩意儿,成功者写起来,总是充满了“自愿”“谦让”和“遗憾”的油彩。
所以啊,单论玩阴谋、搞并购、吃人不吐骨头的“办公室政治”手腕,袁本初同志绝对算得上汉末顶尖黑心经理人,曹操见了怕也得叫声前辈。您说他靠韩馥太弱?非也非也。能把一个“中纪委书记兼省委书记”逼到用裁纸刀在厕所里自杀,这手段、这心机、这对人性的精准拿捏,岂是“窝囊废对手”能衬托出来的?这分明是顶级掠食者的精准猎杀。
至于后来袁绍扫荡黑山、鲸吞青并、与公孙瓒在界桥玩命(箭雨临头还不忘掼头盔装酷:“大丈夫宁可战死!”),最终雄踞四州,成为汉末最强军阀……那就是另一个波澜壮阔(且充满黑色幽默)的“袁氏集团扩张史”了。当这位“项目经理”终于把公司做到行业第一,俯瞰中原时,他看向南边那个叫曹操的小公司老板的眼神,想必充满了并购整合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