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给我说,她去换驾照的时候偶然遇到了一个挺不错的男孩。
排队等着办理业务时,男孩安静地站在她的前面,朋友则因为一件急事一直在喋喋不休地打电话,完全不顾及淑女形象。换完驾照后,她出了门,准备拿手机叫车马上去处理那件事,却悲催地发现手机没电了。此时,比她先出来的那个男孩正好叫到了一辆车,于是,心急火燎的朋友厚着脸皮给对方商量,说能不能蹭个车,赶着办事。男孩欣然同意,好心地让司机先送朋友去目的地,并且强硬拒绝了她要付钱的行为。下车的时候,朋友听到男孩给司机说他自己的目的地,发现原来两个地方相距甚远,根据当时的路况,到那个地方起码要多出几十分钟。
“那个男生长相看起来很舒服,又有绅士风度,感觉教养也好好”,朋友叹了口气,“可惜只有一面之缘。”
一面之缘留下遗憾的人,于我而言,到目前为止,应该有两个吧。
第一个,出现在异国他乡。
去年,我好不容易休了个年假,开始了盼望已久的意大利文艺之旅。那一天到达罗马博格塞美术馆时正是中午,天空碧蓝如洗,阳光和煦地洒向大地,意大利10月的微风甚是柔和,吹拂在人的脸上,有种醉人的气息。博格塞公园里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美术馆坐落其中,养在“深闺”里的宝藏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距离门票标注的参观时间还有一段距离,我和同伴小川先生便靠着博物馆门前小广场上的一条长椅坐了下来,准备小憩片刻。
侧头张望,发现与我们五六米之隔的另一条长椅上,有位叔叔端坐其上,静静地注视着远方。叔叔是亚洲人,大概五十多岁,单眼皮,瘦瘦的,脸色白皙,穿着简单的蓝色T恤,浑身散发出一种干净而儒雅的气质。
仿佛感受到了我们的目光,叔叔转过头来。六目相对,他打量了我们几秒钟,露出灿烂的微笑,用标准的国语问:“你们是中国人吧?”我们也笑了,点头,然后问他来自何方。叔叔介绍说,他老家在台湾,十九岁的时候就去美国念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留下来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多年。
在那个温暖的中午,我们就这样友好地交谈起来了。叔叔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他说自己这次是独自旅行,要在意大利呆二十多天。今天是来买明天参观博格塞美术馆的门票的。听闻我们下一站是佛罗伦萨,刚从那里回来的他给我们详细地描述起那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美,以及乌菲齐博物馆展品的华丽,还幽默地说到他被当地做皮肉生意的意大利女人骚扰的囧事。他说自己出去旅行的时候喜欢住民宿,深入体验当地的民风,经常用脚步丈量城市。他感慨自己多年前只去过一次北京,没什么印象,然后又认真地问起北京的发展……在异国的土地上,我们畅所欲言,极其享受这种类似“他乡遇故知”的谈话氛围。
正聊到兴头上,两个体型肥硕的外国女人突然一屁股坐在了叔叔所在的长椅上,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更阻隔了之前畅通的交流。叔叔的表情有些尴尬,而参观的时间差不多也到了,我们因此不得不中断了这次谈话,不舍地和他道别。
博格塞美术馆确实名不虚传,贝尔尼尼的名作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想到博格塞,我一定会忆起那位长椅上的叔叔。尽管只见过一次,谈话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他那侃侃而谈的温和语调,他标准而流利的美语发音,他倾听我们说话时脸上浮现的轻柔笑容,他回顾自己人生经历时的优雅自信,以及他目送我们离开时脸上些微的惋惜表情。
很久没有遇到过这么可爱的一个人了。遗憾的是离开时有些匆忙,没有留下他的联系方式,没有告诉他,希望他有机会再来北京玩的时候可以联系我们。等到参观完出来还想找寻他的时候,那条长椅上早已经空空如也。
很多时候,你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并不完全因为这个地方本身的模样,更重要的是你在那里遇见的人。
第二个人,我和她的相遇就更有戏剧性了。我们甚至连话都没有说过。
那一年是新闻学院的研究生面试。进入面试的考生们依次到教室门口等待。上一个人结束面试后,下一个人才能够进去。不同的专业,面试的教室也不同。
等到我站到新闻专业面试教室门口的时候,发现旁边传媒经济专业的面试教室前站着的也是一个女孩。她的样子现在在我脑海里面已经有些模糊,难以用言语详细地描绘。只记得头发很短,是假小子那种发型。个子很高,冷冷的,瘦削而修长。穿着白色的夹克和紧身的牛仔裤,和我拖沓的长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脚边放着一个巨大的运动旅行手袋,显得很酷。偏中性的干练气质和潇洒秀美的风度在她的身上结合得一点都不突兀。
没什么缘由的,我陡然就被这样一个人给吸引住了,着魔般地开始盯着她观察。
面对即将到来的面试,女孩显然是紧张的。刚开始的时候,她一直背身对着我,眼睛盯着地面看,轻轻挪移着脚步,后来可能想转移一下注意力,回过身,就发现我在看她。她有一双极其清亮的眼睛,淡淡的阳光从走廊尽头的窗户进来,折射在她的身上,显得整个人更加明艳。她默默地看着我,不发一言,然后缓缓调开了头,把眼光投向别的地方。走廊里静悄悄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隐秘的尴尬。
那一刻我突然就很想和她说说话,很想认识她,比如问问名字什么的,聊两句缓解下压力,可又不知道具体从何说起。于是也沉默了。但是脑子里却开始幻想,要是这次我们面试都过了,都被录取了,尽管不在一个专业,但也算是一个学院的同学吧,彼此认识是很容易的事。嗯,说不定我们还会变成朋友呢。
正在浮想联翩,此时,前一个面试的人出来了,我进去了。再然后,发挥不佳的我懊丧地走出来,那间教室的门口也已经没有了人。
那一年,我果然没有被录取。后来的时光里不止一次在猜测,不知道她有没有考上?因为我并不知晓她的名字,也就无法通过录取名单查询。
暂时当不了同学,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个人了。这种认知让人有些沮丧。
第二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到了这个专业。如果上一年那个女孩被录取,应该是高我一级的学姐了。
那种第一眼就颇有好感,情不自禁想要去靠近的同性,迄今为止,在我的人生中,真的很少。然而,入学后我却没有再刻意去寻找,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那样强烈的愿望,只存在于那一天,一起在等待面试的那个时刻。也可能是潜意识害怕找到这个人之后,现实中的接触,会破坏当时那种美好的感受,所以刻意地忽略。
研究生两年的时光太匆匆,在那两年的学习中,我确实没有再见到过那个女孩。也许,她真的没有被录取吧。
如果时光倒流再回到那一天,我想,我一定会开口和她说话的。
都说人与人相遇是缘分。那个叔叔,那个女孩,都曾经在我心中泛起过涟漪。他们也许早已经忘记了我,而我却依然时不时怀念。他们和我,终究只是一面之缘。这不能不说是我的一个遗憾。
只是,遗憾本就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人的一生中,要邂逅的人数不胜数,总有亲疏远近。绝大部分甚至只是过客。在这么多所谓的缘分里面,能够牢牢把握住几段,就已经算是成功。
至于那些匆匆而过的他/她,那些让你曾经渴望走得更近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失之交臂的人,就让他们凝结成一段美好的回忆吧。
有一种能力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就是能够将某一个瞬间在脑海里定格,使其成为永恒。能够把这样一瞬的美永久地保存起来,变成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而有的风景,远观反而更好。就像某些萍水相逢的人,也许了解再深入一些,靠得再近一些,你会发现那可能并不符合自己的愿景。如果真是这样,不如保留这个遗憾。这样,至少每次想起的时候,尽管有淡淡的失落,有无声的叹息,却也有让人怦然心动的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