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这句话在我的身上真的很灵验。连续好几天早晨,都不能像往常那样按照计划的时间起床,闹钟响起之后,还要腻在床上个把小时,不到最后的时间期限,誓不起身,这种纠结之情想必是很多人切身体会过的。
早起时光的错过,两个小时无效的耗费,自然会有很多计划落了空,很多想法无了望。回想之前,每天6个小时的睡眠,用空余出来的时间读书和学习,今非昔比,自然是磋叹不已。
似乎总有这样的波折低谷时期,周而复始,让人烦不胜烦。按我过往的习惯做法是自责,愧疚,和深深的罪恶感。然后拿出至圣先贤的榜样和身边成功的案例来对照自己,希望能给予到的强力刺激,能够把我从混沌和松散中唤醒而回归到正常的轨迹当中。
这次也不例外,我想到了圣人曾国藩。他高度的自律,让人望而生叹。日课12条,每天如此,雷打不动,临终之前,还在用仅剩一只眼睛的视力读书学习。
想到了女性榜样,《人生效率手册》的作者张萌和4女人都是狠角色的》作者李筱懿,都是在凌晨4点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还有成功的企业家王石和许家印一天只睡4个小时,依然精力充沛。
要在平时这些成功人士和榜样作用,会给到我激励和启发,他们不就是我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我应该有所调整,回到之前的节奏。
可是这次却不灵了。榜样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的内心却没有一丁点改变的意愿,这好像哪里和以前不同。
是充足的睡眠让大脑更清醒,更富有智慧,更敏锐吗?好好找找原因吧。
这是在尊重自己吧。会把自己和别人界定开来,从更多的角度和维度来衡量,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不贬低,不自责,就是尊重。
诚然,每个人的起点和基础条件是不同的,不能同日而语。向人学习,也应当切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尊重自己,首先要了解自身的需求,这是基础前提。
季节性的困乏和慵懒是有原因的。在自然环境的条件下,我们都会受到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和往常有了变化。有8个小时的睡眠需求,硬生生的减少两个小时,日积月累身体也会提出异议的。
不尊重自己的人,是不能够尊重别人的。这是第2个关键点。
过去每当自己的身体配合不到自己意识的时候,总再用自责和批评来督促和唤醒,并且认为这是高级的反思行为,这种态度不仅用在自己身上,也会不自觉的用在与他人相处之中。
看不见自己的好,也同样看不见别人的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惯性作为了。知道对孩子,对下级应当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可惜一到现场实景,想法和表现就无法对接。百思而不解中,认为是知道和做到之间是有差距的,要以安慰自己。其实是惯性思维在作怪。
宽容和理解给了我正确的反思答案。如果我们不会肯定自己不会鼓励和赞扬自己,那一定也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对待孩子,对待下属。毕竟保持行为的一贯性是我们最真实,最自然的属性。我们首先要培养起鼓励和赞扬的习惯,之后才能做到点对点的精准,才能做到力度适中。
出发点的改变,和处理方式的改变,最终都是因为思维的改变。拥有正向思维,改变就会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出现任何状况,即使自己很不满意,很恼火,很无奈,都一定要用正向思维对自己。
思维调整非常重要,会给我们带来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我们用正向思维去解决问题,我们就能获得的是正能量,如果我们用负向思维去解决问题,我们往往得到的是负能量。
当自己没有精力和能量去完成计划中的事情,去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行的时候,批评和指责可能会短时期内促使你继续前行,但更可能为我们脆弱的心灵上又加了一根稻草,当我们内心的压力积攒到无力承载的时候,崩溃比停顿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危害更多。
如果我们的能量还能够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理解效果远远大于鞭策,因为理解解决的是今后永恒的问题,而鞭策只能解决短暂的一时的困惑,理解有时候也能起到鞭策的作用。
量力而行,懂得自己,尊重自己,用正向思维去面对问题,我认为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法。
那么正向思维是什么呢?正向思维就是不与他人做无谓的比较,出现问题不要过于苛责自己。积极去了解自身的现状和需求,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正向思维,更加注重实际,而非理论。更加注重当下,而非过去和未来。更加注重现实的效果,而非主观臆断的空想。
由赖床想了那么多,是不是想多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