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着急读,其实是工会发的一本书。“书非借不能读”,就是很奇怪,别人送的书就觉得兴趣没这么大。
直到我周末看一期综艺《向往的生活》,这期节目请来的嘉宾就是本书的作者 刘震云老师,节目中刘老师的语言智慧彻底打动了我,我想起了这本书还躺在我的抽屉里,然后我就把它翻出来,用两天的时间快速把它读完。怎么说呢?直中内心!
书中分两部分,上部出延津记,吴摩西为巧玲丢了出走延津。下部回延津记,巧玲的儿子机缘之下回到延津寻找彷徨内心的答案。有三点我想聊聊。
第一,书中有一句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是巧玲对于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于牛爱国的隐晦开导。同样也是摩西后人对牛爱国的开导。没错,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是过去的就过去了,过日子总是要向前看的,总是纠结于过去,总在懊恼悔恨自责中,那当下也无法过好。
第二,全书重点强调的谁和谁说的来,说的来就能成为朋友,说不来就不能从内心成为朋友,是在寻找内心的契合。说得来的俩人总有讲不完的话,说不来的俩人最终生厌。说得来的朋友不局限于年龄,如吴摩西与老婆吴香香说不来但是与继女巧玲说的来,吴摩西后来出走延津到咸阳生活后只跟孙子罗安江说的来,5岁的罗安江就跟吴摩西说得来。牛爱国跟老婆庞丽娜说不来,但是跟章楚红说的来,跟战友杜青海说的来。等等。
第三,书中有提到当他们觉得内心荒芜时,他们会离开这里,跟随内心的感觉去到一个地方。比如老汪在女儿去世后带着家人离开延津,一直往西走,走走停停,到了一个地方,感到伤心,再走。从延津到新乡,从新乡到焦作,从焦作到洛阳,从洛阳到三门峡,还是伤心。三个月后,出了河南界,沿着陇海线到了陕西宝鸡,突然心情开朗,不伤心了,便在宝鸡落下脚。比如吴摩西在丢了巧玲之后到处找,最终找不到之后也不回延津了,只想找个地方落脚重新开始,也是跟随内心走了许多地方,最终在咸阳落定。还有牛爱国在庞丽娜跟人跑了两次后,就假装出去找,也是在一个地方觉得心口舒服,那里是离延津一百多里的地方,是回到家乡的亲切的感觉(牛爱国的妈妈就是巧玲,巧玲出生在延津,5岁上走丢)。这就是内心的归属感了。
记得2010年毕业的时候,去北京实习,沙尘暴期间,根本没法出门,天昏暗能见度很低,窗台上每天都很厚的黄沙。北京的节奏很快,我不喜欢,总觉得在北京的自己是很卑微的,像没有根的浮萍,随时会被拍碎,让我想逃离。后来离开北京到合肥,回忆起北京还有那种让人窒息的感觉。但是2019年冬天,我再去北京开会,我记得很清楚北京干冷,凌冽的冷空气让我脑袋很清醒,彼时我已结婚在合肥定居,去北京没有那种窒息的感觉了,好像我已有归处,此处只是路过。后来陆续也有去北京出差,对它再无其他感觉,只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而已。
我女儿很喜欢去三亚玩,但是我个人其实并没有很喜欢三亚,内心深处有一种恐慌,总担心睡梦中会有海啸发生,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离开的时候才放心。但是我去青岛的时候,就很舒服,很喜欢那个城市。
我大学在武汉读书,上学时候觉得武汉极好,2010年刚到合肥的时候,公司在北二环以外,上班的地方是水泥路,夜晚在宿舍可以清楚听到附近农田的蛙叫。我觉得合肥真的太旧了又小又破,大概只有武汉1/3。当时还去了哈尔滨,去了韩国仁川等地方我觉得合肥是真破。现在我在合肥待了12年,疫情之前我出差去仁川的时候我觉得仁川不过尔尔,十年间合肥在飞速发展,但是仁川还是当年的样子,哈尔滨已经让我觉得落后了。现在出门超过7天,我都要回合肥,觉得那里让我心安,可能是应了那句话“吾心安处是吾乡”。
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很快,我们身边联系人很多,关系网很大,但是内心契合的人是真的很少,能说的上话的人很少,所以我们很孤独。电子产品的出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快速接收很多信息,但是我们依然内心孤独。甚至我们不想交流,有电子产品消磨时光,不想沟通,不交流自然不知道能否说得上话,交朋友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现代人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又很大,又缺乏朋友可以排解内心,所以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以有时候我们愿意在网上跟陌生人诉说,这是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模式。吴摩西要到一千公里外找杜青海诉说,现在一个信息很快就说完了,甚至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也可以诉说。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希望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回归自我,感知内心所想所愿,做自己,有真正的朋友,也有亲密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