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雨图。
既然是春雨图,那就不能不写春雨。
我们说,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江南的春雨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且看第一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最寻常”,可不就是江南春雨的特色么? 我们都听说过烟雨江南,江南于是和小雨结下不解之缘。“寻常”表明经常下。但是不是很烦人的那种呢?作者怕你以为这春雨下得让人着急,令人生厌。想立刻消除你的误解,“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既然雨不大,那就让我们怀着诗意的心情,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吧。“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请想一想,牛毛、花针和细丝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噢,细!对的。可是它又不仅仅是“细”,它还有别的特点。为什么说它像牛毛呢?嗯,我们平时形容东西多,爱怎么形容来着”? 对,多如牛毛。像牛毛,还表现春雨多,这个“多”不是雨大的意思,而是“密”,毛毛细雨, “密密地斜织着”,远远看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薄烟,可不真的是烟,而是细密的雨丝远远看去的效果。“像花针”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呢? 对,花针除了“细”外,还发亮。因此,春雨的又一特点被我们分析出来了。那么“像细丝”呢? 噢,表现春雨的长。
到这里,正面写雨的也就写完了。
作者觉得若是这样总还缺少点什么,他还有可写的。他写春雨不单单写春雨,他还写春雨中的事物、景物和人物。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雨虽不大,然被春雨洗涤过的树叶儿和小草儿,却一绿一青。绿的绿得发亮,怕是反射的天光或者太阳光吧;青的青得“逼”眼,“逼”字用的好呀,不是人主动去看,而是小草把青色硬送到你的眼里来,令你不得不看,表现青的程度。这句写植物,属静景。
来看看江南水乡的人物如何。
“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正是因为雨不大,所以才有悠闲者撑起伞在小路上、石桥边慢慢地走,才有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地里劳动。这是写人,属动景。写他们雨中静默的房屋,又是静景,也侧面表现雨小。
接下来有必要对春雨图的写作技巧来个总结:
一、写春雨但又不单写春雨,还写雨中的事物、景物和人物。
二、自然界本来就有静有动,因此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是春雨图的一大特色。
三、雨不大,密密地斜织,像薄烟,没有声音,甚至浸润在身上也没有凉凉的感觉,它又无臭无味,因此这段全用视觉描写。
总之,朱自清的春雨图着墨不多,但值得反复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