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二字于任何人而言都不陌生,简直成了鼓励自己和他人的必备良言。可是,努力就能心想事成吗?
无效的努力就像低质量的勤奋,看似很辛苦地埋头苦干,成果总是不尽人意。
初中时成绩名列前茅的J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为了保持原来的排名,她早出晚归,除了吃饭洗澡,基本上都呆在课室里学习,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竟然考了班上倒数第二。那一刻,她万念俱灰,觉得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还不如有的同学边学习边玩耍成绩好。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压力确实会使人变笨,因为压力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如果想要提升成绩?需要怎么做?一是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二是在这个就近发展区域(也成为拉伸区)内努力。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探寻孩子的拉伸区,然后指导他们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冲着他们发脾气,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对标优等生,给孩子加学习量、加难度,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但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某些才干,当你换到其他行业时,只能重新开始培养底层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非常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