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清平(1878-1947),字澄徽,又字夷若,号诏云、啸云。祖籍为广州府南海县,世居于肇庆府,清末附生。清末民国初庆名重才子,西冷印社社员。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礼部右侍郎、广东学政朱祖谋录为博士弟子员。历任广西横县、陆川县知县,以及《广西官报》总编、广西军政府秘书、广东高要县政府秘书等,后入选《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民国四年(1925),著名实业家、津门巨富陈祝龄为了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的状况,摆脱愚昧,培育人オ,捐银两万五千两,在今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沙ニ村兴仁里的基围东侧创办“祝龄学校”。
祝龄学校的教学大楼为西式建筑,用青砖建造,颇具一定的规模。梁清平题书“祝龄学校”四个隶书大字,意态潇,笔力雄健。
民国二十四年(1935)9月,高要县修志局改组后,《民国高要县志》正式开始分工编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年10月,广州沦陷,肇庆戒严,修志局的编纂人员纷纷地逃难于乡村,《民国高要县志》的编纂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
民国三十年(1941),高要县县长林世恩将修志局与宾兴馆合并。同年冬,高要县县长伍琚华奉国民党陆军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今肇庆市端州区正西路人)之命,恢复修志局,对编纂人员重新聘请,梁清平是编纂人员之一。
民国三十六年(1947)12月,《民国高要县志》成书,余汉谋撰写序言。
《民国高要县志》共分为二十三巻,其中卷十三“礼俗篇”、卷十四“党务篇”、卷十七“宗教篇”、卷十八“交通篇”、卷十九“救恤篇”,均由梁清平纂述。此时,他因患有眼疾不能执笔,部分卷目由梁荣墀、谢德墉代纂。
在今端州区、高要市等地,梁清平留下不少的墨宝。
民国二十年(1931),广善堂在今端州区城西的正西路北侧建造石桥亭。当时,该亭是往来行人歇脚喝茶、消暑纳凉、躲风避丽、聊天交流的好地方,也是居民体闲活动的场所,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十分丰富。
梁清平为石桥亭题写亭名,且撰题一副楹联。联曰:
浮梁贾客,泗上英雄,引并水南来,可算得此亭宾主;
龟顶松荫,白沙月色,向石桥西望,写不尽本地风光。
楹联下联所说“龟顶松荫”、“白沙月色”,均是古“端州八景”中的景,在石桥亭附近。
宜亭位于端州区东郊的东(今黄岗墟)公路北侧,于1977年拆毁。梁清平曾为此亭撰题一副楹联,联曰:
羡此间宜雨宜晴,嘉荫常留,四座雄谈无主客;
且莫问亭长亭短,劳尘暂息,一年好景话桑麻。
七星岩风景名胜区阆风岩东南麓的揽胜牌坊坊额阴刻“揽胜”两个大字、玉屏岩南麓十友亭匾额“十友亭”三个大字等,皆是出自梁清平之手。
鼎湖山庆云寺是“广东四大名刹”(肇庆市庆云寺、韶关市南华寺、广州市光孝寺、潮州市开元镇国寺)之梁清平为客堂撰题一副对联。联曰:
一华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华,为“花”的本字。“一华一世界”乃佛语,是指世间万物都可以看出万物之相。“三藐三菩提”亦佛语,意译为“正遍知”,为佛祖释迦牟尼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
“石泉梁公祠”位于今高要市莲塘镇枝村的西北,始建于约明永乐至正统年间(1403-1449)。清宣统二年(1910)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均有修葺。因供奉梁致庸(字以尝,号石泉)为始祖,故名曰“石泉梁公祠” 。
石泉梁公祠前面是高1.54米的丹墀,再踏上七级石台阶,便是宽20.5米的前廊。
石泉梁公祠的正堂为硬山顶,三开间,两进深。正堂大门的麻石门楣阴刻“石泉梁公祠”五个大字,右上角阴刻“民国廿二年双十节重修”十个小字,右下角阴刻“宗人梁清平书”六个小字。
观音阁位于今高要市南岸公街道办事处的百丈村北侧,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观音阁圮于洪水。道光二年(1822)百丈村的邓氏族人用祖尝重修寺庙,易名“大慈林”,门额和门联皆由文学家、书法家、邑人彭泰来撰书。
清成丰五年(1855),大慈林毁于大火。民国二十三年(1934),百丈村的邓氏族人用祖尝重建寺庙,门额和门联皆由梁清平重新撰书。联曰:
大地钟灵久;
慈林护荫长。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百丈村的邓氏族人忆念明代昭武将军邓斌的丰功伟绩,在邓氏宗祠东侧建造“昭武公祠”。
民国三十三年(1944),百丈村的邓氏族人重修邓氏宗祠。宗祠“入伙”时,梁清平赠送一副红木的对联。联曰:
论勋爵以冠云台,国难求援,东汉酧庸原不忝;
封将军而显昭武,堤防创筑,西江暴涨永无虞。
清平在肇庆市的知名度很高,是影响甚深的一位学者。他多才多艺,学识广博,国学功底深厚,工诗词,精书法,善篆刻。书法宗魏碑,多从清代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化出,意态潇,笔力雄健;篆刻则师从浙派,刀法严谨,浑厚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