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五个头的孙建荣,跟他的企业一样稳健厚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父亲孙启贞手中,接过外加剂这个“马拉松”接力棒以来,孙建荣擎起“火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从当年的城南化工厂,到后来的桑穆斯建材有限公司,名称在改变,品质在提升,发展在创新,他的企业一直稳居在万荣县外加剂的明星榜前列。
葵卯年小满过后的第二天,风和日丽,千树碧绿,麦田黄泛。在位于荣河镇以南一公里处的桑穆斯建材有限公司里,我们见到了董事长孙建荣。
65岁的孙建荣,黑红色的脸庞,线条很粗的皱纹,一举一动流露着这位在黄河岸畔长大的人的原有底色:朴实厚道、稳重而干练。从这位企业家身上,我耳闻目睹了万荣外加剂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感人的故事。
故事一:外加剂的先行官孙启贞
孙建荣的父亲 孙治贞是万荣外加剂的大功臣,毋容置疑。
1937年出生的孙治贞自小聪明伶俐,天赋极好。特别是对文学艺术独有钟情。1952年高考时却阴错阳差的考到了华北工学院,专业是热功能转化。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工业建设人才,孙治贞大学毕业后被派去留苏。两年后孙治贞回国分配的阳泉机械厂,担任总工程师。后来,由于特殊的原因,孙治贞此致回到了家乡。回到万荣后的孙治贞在文化馆画板报,出板面,刻腊板,印小报。但最终还是回到家乡的这块热土上。孙治贞有文化,有素质,而且能说会算,在乡亲们的眼里很欣赏和拥护他。所以从1961年到1975年,孙治贞一直是村革委会的副主任,或是农业股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孙治贞同样把自己能力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农业社。
孙治贞搞外加剂,刚开始纯属偶然。后来才发展称了必然。那是1975年的一天,在大队综合厂负责的孙治贞接到了一封来自西山矿务局的信件。这封信是他在矿务局当总工的一位大学同学寄来的。来信的意思就是,学过热功能转化专业的孙治贞,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道难题,就是井下防潮问题。当时,为了挖煤的安全,通常要使用混凝土加固坑道两旁,可是加固的混凝土物体迟迟难以凝固。严重影响着挖煤的进度。孙治贞接到老同学的救助信后,他的特长一瞬间就从脑海里蹦了出来。这不就是需要给混凝土里添加一下录化钙吗?孙治贞随后利用自己的热功能转化知识,把生石灰和盐酸结合反应,做出了防潮添加剂,一举解决了困惑井下多年解决不了的混凝土早强问题。这种防潮剂既让水泥早强,又让强度增强了。
通俗的讲:防潮剂就是外加剂企业祖师爷。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978年,改革开放初露曙光。孙治贞就第一个以校办工厂的名义,办起了“万荣县荣河公社中李庄化工厂”。然而,为了厂子的起步,孙治贞可是吃尽了艰难困苦。他掰着指头算了算,至少得12000元。那时候,一个社员一个劳动日分红才几毛钱,莫说上万,就是上千也是个天文学字啊!就算是“一根钢棍一口锅”,但是进原料需要钱,拉材料需要车费、外出跑推销也需要钱,抬脚动步都需要钱说话啊!
面对资金的困境,孙治贞决定“变卖家产”和贷款。
在农业社时期,有一个奇怪的事,社员搞别的副业是投机倒把,但是养蜂却不是资本主义尾巴。孙治贞多年来一直养着蜂,他忍疼卖掉了一家人赖以生活的一部分蜂。随后又十几次的厚着脸皮求助于信用社给予贷款。在那个政策还不明朗的特殊时期,对于个体搞副业,从上到下还是敏感的。但信用社的同志最后冒着风险给孙治贞贷了10000元,孙治贞就这样信心百倍的干了起来。厂子的产品很快在劝过打开了局面。防潮剂产品和另一个早强剂产品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后来,孙治贞在《中国建筑材料市场》报上发表了一篇相关论文。随即引起了权威人士,黄大能教授的重视。紧接着黄教授和 给产品予以了理论上的指导。并命名为: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的名称来自于万荣。来自于孙治贞当年的南李庄化工厂。
故事二:孙建荣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如果说,外加剂是一场学无止境,不断进取,不断提升的建筑业科技成果的话,那么,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着。
1996年,羽毛丰满后的孙建荣,子承父业挑起了公司董事长的担子。
其实,孙建荣自八十年代初期就给父亲当起了“马仔”。孙建荣是荣河中学的尖子生,班干部,但是没有等到高考制度恢复就从高中大门出来了,无缘于高等学府。他卖过菜、拉过炭,干过工人、教过
学。在多变的环境历练出了能驾驭一个企业的能力。
八十年代初期,孙建荣跟父亲就经常走南闯北开拓自己的市场。孙建荣的记忆里有两个很感人的故事。
一个是这样的:那年,他发现市场上有了微沫剂产品,以前混凝土使用的是砂浆塑化剂。微沫剂的前身是塑化剂,塑化剂的研制者是长春森林化工研究院。先知先觉先行动。只要尽快掌握了新技术,才能生产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孙建荣就和父亲踏上了远去吉长春的路程。为了节省开支,父子俩带着一大袋子干馍,大葱,腌韭菜咸菜,装着一塑料桶开水。长春常年四季基本上都是冰天雪地。森林化工研究院真的在森林深处。那时候还没有出租车,下了火车后,他们就爬上了东北人的马拉爬犁,在风雪里整整挨冻了三个小时候,才赶到了森林研究院。
从长春回来后,他们开始用松香和火碱开始熬制塑化剂,经过3个多月200多次的反复实验后,终于成功了。他们把样品带到了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吴中伟院士亲自队产品进行了检测分析,最后高兴的给塑化剂命名:RSF改性微信剂。改性微沫剂的优势的什么呢?就是普通的微沫剂施工时必须用开水稀释,否则化解不开。改性微沫剂是常温水就可以稀释。
RSF改性微沫剂开创了普通微沫剂之上的先河。这一成果,被很快推广了起来。《山西日报》1985年2月23日在报眼发了这样一一条新闻:了不得,了不起,四个农民搞科研,研究出我国混凝土外加剂新产品。
另一个故事是:开厂之初,白手起家。微沫剂产品是用玻璃瓶包装,运输中容易破碎。孙建荣打听到河南三门峡有个塑料厂,生产塑料瓶。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孙建荣就骑着车子去了。骑了140多里是石子路,翻越了几十里的平陆山路。第二天天明,才到三门峡市。孙建荣买好了2000只一斤容量的塑料瓶。一看这个堆积如山的塑料瓶,他当即傻了眼,这咋能用自行车带回去啊。那是后跑运输的人很少,他在街上左顾右盼了一大晌,连个大车影子也没有看见。他只好把塑料瓶先寄存在厂里,自己骑着自行车有部分早晚的赶了回来。最后,父子俩商量后,竟带着四条装棉花的大布包去了。他们赶到三门峡,装好四大包塑料瓶,往茅津渡赶,想走水路运回来。父子俩吭哧吭哧的各自推着两个小山包,黑汗流水跋涉了几十里路,总算是到了渡口。
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部创业的心酸泪,艰辛史。孙建荣父子也不例外。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如何守候好这来之不易的半壁江山,而且未雨绸缪,立足当下,规划未来?是第二代外加剂人孙建荣日益思考的事。当年,父亲与他共同创业成绩斐然。也结识了一批有威望,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教授。如吴中伟、陈建魁等等。他们与孙氏企业联手研发产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0年,他的JW—3型混凝土防冻剂,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颁发了鉴定书。于此同时,他们的第一代产品走进了北京亚运会,仅早强剂亚运村的住房建筑就使用了6000多吨。每次从运城发货,都是整车皮整车皮的。1993年,三家单位合作,又一种新产品——RC型多功能混凝土减水剂上马后 ,这种以糖厂废蜜通过转换形成的科研成果,还起到了变废为宝,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利于环保的双重效益。这个时期,已升格为“山西城南化工厂”的减水剂产品,竟投入到国家建设重大项目,甚至高科技领域。三峡大坝、机场架设、桥梁道路。1993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机座有用的是“山西城南化工”产品。
1999年,“城南化工厂”更名为桑穆斯建材有限公司,四年后,搬迁到了早园工业园区。孙建荣踌铸满志的开始新的创业。
到了早园后,萘系外加剂开始面世。孙建荣很快转型发展,上齐了生产萘系的全部设施。时隔13年后,2012年,聚羧酸出来后,孙建荣又投巨资,开始向第三代外加剂进军。在外加剂研发和生产的每个节点上,孙建荣都是义无反顾,毫无悬念的走在前列。如果说万荣的外加剂事业需要火炬手的话,那么,孙建荣应该当仁不让。孙建荣和父亲还有一个功绩,就是当年为荣河孵化了300多名外加剂专业人才。他们在化工厂里每年举行两次业务的培训。这些人就是最早的万荣县外加剂有生力量。在他们的带领和推动下,使万荣的外加剂事业得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第三个故事:孙建荣的功绩和荣誉
孙超渊是第三代外加剂人
孙建荣的儿子孙超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