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一集,心中油然生出敬意。
随着情节的推进,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位微微有点驼背的老人,他正在公交站台等车,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带着一顶遮阳帽,修长瘦弱的肩上却背着一个很大的单肩包。
他是这一集第一个出场的主角,他叫沈燮元,98岁,退休前在南京图书馆工作,已经退休三十多年的沈老,退休以后,不管刮风下雨,依旧每天7:30准时出现在公交站台,等去往南京图书馆的公交车,他风趣的说,他跟图书馆之间就是水跟鱼的关系,鱼离开了水就没有了生命。
沈燮元是我国版本目录学的元老,有着“古籍活字典”之称,虽然退休了他依然奔波在家和图书馆之间。看到这里,从心里感到由衷的敬佩,想想自己,我和沈老之间差的就是一段图书馆的距离,可这段距离是我永远也无法达到的距离,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短这段距离。
第二个出现的人物,是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图书管理员顾晓军,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原本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可以留校当老师,因为对古籍文化的热爱2009年来到国家图书馆,选择了在图书馆工作。
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的为读者服务。他说人人都向往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就是图书馆。在这里他还自学了五门外语,西班牙语、希腊语……,不可想想他是怎么做到的,除了对工作的尽心尽责,还有就是对知识的渴求。
第三位出现在我眼前的有两位主角,在海拔3700米的四川甘孜的塔公草原,一个叫久美的的喇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一座叫纳朗玛社区图书馆,这在偏远的藏区是不可想象的。
久美是一个专心修行的僧人,他原本在苏州寒山寺修行学习,后来家乡的一次地震他回到了家乡,帮助给灾民分发救灾物资,他走访了许多牧民,了解了家乡的贫困就是缺乏教育,原本年后要返回寒山寺修行的久美,决定留下来,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他决心建一个图书馆。
牧民对他的想法都持怀疑的态度,一个没有收入的喇嘛能建起图书馆吗?一开始他的图书馆是设在帐篷里,条件很简陋,却依然吸引了很多牧区的孩子们,可见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
后来久美自己做青稞酱售买,自己搬石头、自学建筑画图纸,因为搬太重的石头而扭伤了腰,可他却依然坚持了下来,通过十九个月的努力,终于在高原草原建起了图书馆。
孩子们每天6点就来到图书馆,久美即要当老师,又要打扫图书馆的卫生,还要兼做厨师,为孩子们准备伙食。久美一人身兼数职,却依然乐此不彼。
一个叫拉姆的藏族女孩,从她家到图书馆要走半天的路程,拉姆失去了父亲,她的母亲就像男人一样做建筑养大她和姐姐。
拉姆喜欢看小说,希望以后当一个作家,她尝试从写妈妈的点滴生活开始。从她那充满希望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努力。
藏区的孩子在生活上是艰苦清贫的,可他们渴望学习求知的理想确很丰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心中的愿望得以实现。
我被他们深深打动,莫西奶奶暮年开始学画画,80岁办画展,褚时健70多岁开始创业,成为一代“橙王”……诸如此类成功的高龄老人还有很多,也许我最终成不了他们,可我依然有种上进的动力,我相信坚持和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