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着陆元鼎先生在上海的几张老照片,思绪万千。。。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陆元鼎先生的文章,可惜手上的资料的确有限,后来从陆老在沪的学生那里得到了一些资料和陆老移民前的生平事迹,记录下来,用来缅怀这位曾在海派绘画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而如今又被人们忘却的老艺术家。
陆元鼎,字元卿,生于1908年9月24日(农历8月29日);于1998年8月31日(农历7月10日)在法国谢世,享年90岁。江苏苏州人,从小家庭富裕,有着良好的家庭熏陶,8岁学画,13岁开始师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随戚饭牛学国文、罗长铭学诗,据李永翘的《张大千年谱》,1921年夏,张善孖大千兄弟在上海收陆元鼎为徒,乃大风堂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16岁就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届美展。民国时期,陆元鼎在海上画坛非常活跃。
作为名家张大千的高足,陆先生毕生研习诗文书画,深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神韵,所以他的作品取法历代名家,笔墨氤氲,遒劲古拙,画追宋元。先生在解放前曾任沪江大学“唯美协会”会长,“上海画人茶会”协会理事兼秘书处主任。解放后又任《中国文化报》美术顾问,“东安画社”社长,“海潮诗社”顾问,还曾在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等处任职。由于陆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学问人品,1984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陆先生功力深厚,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却不落刻板陈旧的老套,他的作品富有变化,受到世人赞赏。他著述颇丰,行世有《六卿画集》、《全国环游记》、《张善孖画语录》等。陆元鼎先生晚年旅居法国,旅法期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鼓舞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陆元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国画之推陈出新》一文,在当时教育界引起强力的反响,起到推动作用,打破完全西画为教材的框框。也正是因为指出了一些教育上的问题,敢于直言的他在特殊时期遭受了严重不公正的待遇,被打成了“黑画家”,而且有海外关系,特别是老师张大千居在台湾。。。可想而知当时的陆先生是凭着多大的勇气和乐观主义的心态度过了这十年的劫难。
但凡跟过陆元鼎先生学画的弟子们都是这样形容他们的老师的,陆先生严谨谦虚,执着认真,对于学生从来是谆谆教导,耐心相授,他对学生说过这一句话“我不会含糊,我不会误人”。参考网络上《恩师陆元鼎先生和他的小弟子》这篇文章,这也是最早促使我准备研究陆元鼎绘画和其生平的一大契机。我相信民国时期这样的先生有很多,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于民国这短短几十年,所幸的是在七八十年代可以传递给我们,而作为新世纪的晚辈们,只要有心还是能通过网络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去和这些先贤们交流,这是多大的一种精神财富啊!
陆元鼎的绘画早年的风貌透露着很强烈的石涛风格,之后上至宋元,追溯董源、巨然、范宽、李成,最终自成一格。这也和他的学画经历有关,早年得到张大千的传授,那时他在锦隆洋行供职时,晚间还去沪江大学读书,为了抓紧时间学画,他搬到西成里,住在张大千对门的亭子间里,每晚从夜校回来,大风堂的灯光就将他吸引过去,直到大千先生准备熄灯时他才离开,他的勤奋好学得到了张大千的赏识,所以陆元鼎的山水画成就较高,师古不泥古。抗战胜利后,由川、陕、滇、桂、港、粤、台周游回沪,历尽了名山大川,奇峰异树;丘壑飞瀑,波涛汹涌,天地之真尽收眼底,为绘画创作积累了丰厚的题材。回沪后即著《全国环游记》一书,陆元鼎画集一册(张大千题画册名),震惊画坛。
陆元鼎和其他传统中国画家闭门造车不同,他的游记绘画别具一格,他的作品大多数是写生,每次写生游览归来总会带回大量速写手稿,为之后创作累计素材,而且陆先生有一个习惯,同样一个景点同样一个题材他会创作很多次,每一次都有较上一幅作品加以改进的地方,让作品一幅胜过一幅。从他的题画诗也可以一窥究竟,他的诗文国学功底很好,每次都能以一个景点做一篇文章,引经据典,津津有味。除了诗文,还有一些白话文字的落款也会出现在他的画上,看着他的画和题款,宛如有一个长者的声音在你耳畔娓娓道来,说你听得懂的话,告诉你一些绘画和人生的道理。就这一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让国画并不是曲高和寡的,古人专属的艺术形式。
就如陆老的学生说的,老师一生对生活极其严谨、清高、低调,对名利极其淡薄,虚怀若谷,加上八九十年代国内宣传很少,音讯渐稀,使国人对陆元鼎先生生疏了。但知道他的人、了解他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他高尚的品格延续给我们,他的丹青艺术永远年轻在全球。
后记:网络上搜陆元鼎,会有三个陆元鼎,一个是清代官员,一个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另一位就是画家陆元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