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和今年已经光荣成为“人民教师” 的朋友去看了一场周杰伦的演唱会,考虑到她的距离较远,我们便订了一家酒店提前一天抵达。
晚上十一点的夜晚,星罗棋布,我们躺在大床上侃侃而谈。
毕业后,大家都在各自选择的岗位上与生活周旋,鲜少有这么闲情的时刻了。
松软的大床向下塌陷,我们双双注视着天花板,聊天的内容天马行空,从目前的工作倒回到大学四年的生活,最后的话题定格在了朋友对自己学生的“吐槽”上。
一个心思有点叛逆的初中生,正好被朋友接手,家长对这个学生的管制很严格,也很注重成绩。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基于反叛心理,性子都有点轴。
这个学生的文科比较弱,特别是政治和语文学科,父母请最好的家教老师帮他补习,他渐生抵触心理,最后还反问:“政治背这些有什么用呢?以后还不是会忘了吗?”
学生的连环抵抗,真的让朋友这个新手人民教师招架不住。
说起这事,她眼里满是无奈。
❤
听到了朋友的唉声叹气,我并没有马上作出安慰,最快的反应是意识到自己也曾是这样的一个“学生”。
当我在数学的苦海里挣扎时,也这样反问过自己和别人:“为什么要学数学?我现在学的这些函数以后在生活中也用不到啊!”
我记得,当时我的数学老师瞅着我愁眉苦脸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你学数学很痛苦,也知道你的疑虑,但你要清楚,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一张高考试卷,重在你在长年累月的过程中,逐渐磨炼出的思维能力。”
这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我也很想通过我的朋友告诉她的那个学生,可能你现在所学的政治和语文在当前阶段并不能体现出多么大的作用。
可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却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建构起来的。
一个人的三观重要?
太重要了。
那你还觉得学习语文和政治无用?你还觉得读书无用?
长辈常常以过来人的语气鞭策年轻人要多读书,以前我也是常常被说道的那个人。
要多读书,要好好读书,才能上一所好的大学,才能去大城市工作、定居。这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一套话,但我直到上了大学,才越发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坦然说,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永远是通过读书渐露于人前的。
初高阶段,整天觉得暗无天日,只想早早结束,像是用一种颓废又荒废的方式被时间拖着走。回头看才发现后来所得的一切都是当时做的铺垫。
多庆幸当时的自己努力了。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好好读书的另一个好处,是你能在高考这块跳板上获得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优秀的人群。
不同的大学的差异,除了自己自身的自觉性外,不外乎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的分层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很多大学生都有过对未来迷茫的困惑,更可怕的是,他们想改变自己碌碌无为的状态,却不知从何下手,因为身边缺乏一个优秀的样本可供他参照。
网上有一位博主(忘记是谁了)是这样说的:
选择自己未来的参考,无非是周围老师和同学提供的参照系。参照系的种类越丰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的概率,也就越大。
人的迷茫,在于你看不到一个具体的希望,若是你周围有无数这样的人前赴后继地取得成就,你对自己的规划就会愈加明朗。
好的大学像一个人才聚集地,容纳了五湖四海的优秀的年轻人。
在这个大环境下,有人头脑精明,早早就开启自己的“创业时代” ;有人率先一步明确自己的考研院校,并为之刻苦学习;有人全心全意备考托福和雅思。
他们像是学校里特殊的存在,是导师口中的可造之材,是未来办公室里的精英白领。
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呢?为什么要进入好的大学呢?
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处在一个这样随处可见的优秀样本的大学校园,去思考、去寻找适合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至少比学风不佳的学校要容易得多,至少你看得到周遭比比皆是的成功案例。
❤
进入工作已经好几个月了,跟同事在吃饭的间隙也会聊一些烦心事,互相排解一下失控的情绪。
最近她正好遇到一件左右为难的事,借着午饭时间顺势提了出来,我一边大快朵颐眼前的蛋包饭,一边留着几分注意力听她把事情说完。
是这样的,她有一个相差七岁的妹妹,今年九月份刚上高中,学习本就不理想,加上高中难度加大,成绩越发落后于人。
信心一再遭受打击,心理建设又没有做好,心里的退堂鼓咚咚咚作响,导致同事的妹妹现在萌发“辍学”的思想。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还是有点讶异的。
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建议和策略,我只能规劝同事要好好做一下妹妹的思想工作,学一定不能辍。
很多人可能会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可能会觉得,本科生读那么多年的书,毕业后不照样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吗?
既然这样,我那还不如趁早进入社会,多赚点钱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
表面是这样,但这些你没读完的书,都会在你往后的人生里,在与生活的磨擦下,一点点破裂,形成你与他人不可逾越的鸿沟。
甚至造成阶级的差别。
❤
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这是最大的谎言。
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维方式,慢慢缔造的三观,都会以最直观的财富在你往后的某个时刻反馈给你。
这便是读书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