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激荡三十年》由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著,采用编年体的写法,以人物叙事的形式全景式生动地描绘了1978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人物事件。其中,既有柳传志、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既体现政府决策、高层领导的指示,又反映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全书分上下二册,共5部分,上册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突起,包含“没有规则的骚动”“被释放的精灵”2部分;下册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发展,包含“民族品牌进行曲”“在暴风雨中转折”“大国梦想成真”3部分。
初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那个转折中风雨激荡的三十年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百废待兴。在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机遇,在解放思想中突破枷锁实现飞跃;有人追随改革浪潮,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跌宕起伏;亦有人肆无忌惮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红利,欲望膨胀后自甘堕落。最值得我们敬重的,是那些砥砺奋进、披荆斩棘、阔步前行,为经济社会建设、中国崛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改革先锋。
要看得到“正确的路并不一定走得顺畅”。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经济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发展的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了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根本遵循和指路明灯。
要认识到“一时的成功不值得称道”。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有的值得我们敬佩,有的令人悲悯和同情。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之一,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够看到人所不能看到的,想到人们所不能想到的,抢抓机遇、独占先机。改革开放初期,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禹作敏,带领条件恶劣的大邱庄冲破困境、脱贫致富、影响全国,缺在功成名就时欲望膨胀、丢失了信仰,最终惨淡收场。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发展经济的同时扛起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要意识到“解决问题方向应该回到它最开始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虽然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漫步,但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很多却是国外的,我们所使用的办公设备的核心软硬件和技术大多数更是受制于人,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现实已经提醒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更多像华为这样的企业。现在党和国家提出搞工业制造2025、强调自主可控,就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补强中国制造短板,提升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