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苏伊深情 谱奋进新篇 ——记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有感

巍巍天山昂首,见证着苏伊两地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伊犁河奔涌,诉说着江苏与伊犁半世纪不解的缘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荣光里,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如暖流涌来,不仅温暖了新疆各族儿女的心窝,更让我们真切触摸到党中央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牵挂——是对援疆工作的千钧嘱托,更是对边疆百姓的似海关怀。

时光回溯到1997年,对口援疆的号角一经吹响,江苏这份情谊便如胡杨般深扎伊犁大地。28载寒来暑往,一批又一批江苏亲人挥别杏花烟雨的江南,把家安在天山脚下。他们带来的是捧着真心为伊犁谋发展的赤诚之心,是撸起袖子改善民生的实干担当,是扎根边疆守护稳定的家国情怀。这份深情厚谊,早已融进伊犁的每寸土地,融进伊犁各族群众的心坎里。

记得那年寒冬,暴雪封了山路,草场深处的牧民突发急病,江苏援疆医生团队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硬是靠着一双腿走进毡房,当药箱上的冰霜还没化尽,牧民的病痛已渐渐缓解,牧民的心比毡房里的炉火还要暖。“苏医生在行动”,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伊犁人健康的“守护神”,让民生关怀在风雪中愈发滚烫。

看那9个拔地而起的援疆产业园,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如今机器轰鸣不休,为伊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江苏是全国科教强省,先进技术一落地,伊犁的苹果、薰衣草就有了“高科技翅膀”,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节节攀升。近两年的“苏伊年货节”上,伊犁好物走进千万江苏家庭,而产业园里各族职工领工资时大伙儿脸上的笑容,比苹果还甜。这哪是产业园?分明是江苏亲人种下的“幸福树”,是打开好日子的金钥匙。

窗明几净、设施先进的教室里,孩子们眼里闪着光。两院院士来讲课,奥运冠军来鼓劲,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现代文明和拼搏精神,更是照亮边疆孩子梦想的灯塔。教育援疆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待到来年,必是香满伊犁的繁花。

州博物馆新馆里,记录伊犁变迁的历史静静流淌;“秋白书院”的墨香中,各族群众共沐书香;《天山问渠》《解忧公主》的歌舞声里,唱响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江苏亲人策划的“文化润心”,让苏伊情谊在笔墨歌舞中越酿越浓,也让各族儿女体会到伊犁、新疆在中华文脉中绽放的绚丽多彩。

这些看似寻常的变化,背后是“民族团结”这条红纽带紧紧相系,是江苏援疆干部无数个日夜的奔波。他们在苏伊两地间架桥梁,把伊犁的需求变成江苏的支援;在厂房里攻难关,让产业升级的齿轮转得更稳;在手术室里解病痛,让伊犁人民有了更好“医靠”;在校园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让伊犁的明天根基牢靠;在社区牧区结亲戚,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他们的脚印,印遍伊犁的山川草原,汗水浇灌出的,是跨越千里的情谊——如天山般坚定,似伊犁河般绵长清澈。

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苏伊合作绘就了更壮阔的蓝图。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懂得,最好的感恩是奋进,最美的回报是自强。这份情谊要刻在心里,化作攻坚克难的底气;这份支援要当成动力,变成建设家乡的干劲。做拿出伊犁主人翁的样子,和江苏亲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每个项目都成为惠民工程,把每一分援疆资金花在刀刃上,积极学透江苏的先进理念、成熟经验,让伊犁的“造血”能力越来越强。

苏伊情缘,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新时代的路上,且让我们与江苏亲人手挽得更紧,心贴得更近。在“苏韵”与“伊情”的交响里,在“输血”与“造血”的共鸣中,用勤劳的双手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伊犁篇章——那必将是比天山更壮丽,比伊犁河更悠长的新辉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