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时期,起义军蜂拥而起,当时的岳飞24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师傅周侗把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他,能文能武,熟读兵书,他治军非常严谨,从不扰民,不与民争, 大公无私,至死恪守着"尽忠报国"的信义。
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让岳飞成立一支能打仗的军队正式番号是御营后护军,最初成立的时候,仅仅只有1万士兵,经过不断的招兵扩军和收编其他方面的军队,4年左右的时间,岳飞属下军队人数已经有将近4万人了。这时候宋朝爆发了以杨么为首的农民起义,岳飞奉命平叛,叛乱平定后,一部分农民军投到了岳家军里面,成为岳家军的一员。然后又经过一些列的打仗(主要是针对国内大大小小的叛乱),岳家军不断吸纳各种各样的军队,人数有10万左右,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人,归顺岳飞的农民军队自然称为岳家军,这个称呼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
与同时期韩世忠的韩家军不同,韩将精力放在挣钱上疏于治军,开牙建府,开酒店,又是放高利贷,又是大量的购买房产做投资的,手下的将官们自然跟着学,你说一个军队经商能好到哪里去.
岳飞经过严格的筛选以及后期打仗的不断损失,岳家军的人数一直维持在十万左右,占了南宋全部兵力的三成,经过岳飞和手下将领的严格训练还有战场的磨砺,岳家军的战斗力逐步提升所向披靡。
岳飞在对阵的金兵中也颇有名声,在与金兵的几次对战中,金兵一直吃败仗,之后就有了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说法。
岳家军的称呼常常出现在两军对垒自报家门时,可以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所以岳家军只是口头的称呼,并不是一个编制。
那大家现在可能有个问题了,就是农民军起义各地方的将领都有拥有了兵权,割据一方,拥兵之重的,难道不对皇权产生威胁么,朝廷承认地方武装力量么, 宋朝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但是政治体制已经很僵硬。皇权还没有像后来的满清那样集中,真正治理国家的是大臣们,钱都集中在地主手里,当时宋军的军费都是由这些地主出的,而这些地主在朝廷里都有代言人,这在现在的西方国家很正常;再加上北宋灭亡,南宋在风雨飘摇中建立,高宗赵构的皇权需要得到巩固,不可能一下子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所谓乱世出枭雄,当时的英雄都是大家拥立起来的,北方金兵来犯,都想着报靖康之耻,赵构就需要这帮人来为他到外面去打仗,他才能稳住皇位,这种情况下,各地地方的武装力量,南宋不仅不剿灭,反正提供国库银两做后方支援.
再来说说岳家军主要将领的结局,1142年岳飞被害的同一天张宪、岳云被斩首,张宪的家属被流放到广东和福建,宋孝宗继位后,为张宪沉冤昭雪;牛皋在岳飞死后的第五年,因为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用毒酒毒死;王贵在岳飞死后,告老还乡安享晚年,死后被追封宁国军节度使。其他的一些岳飞部将要么被免职要么告老还乡。最幸运的要数李道,女儿李凤娘嫁给了宋孝宗当了皇后,自然而然就成了皇帝的岳父大人。
岳飞死后,岳家军由王贵带领,王贵和岳飞从小一起长大,在军中也有极高威望,后来朝廷放心不下王贵,就卸了他的兵权,朝廷有意瓦解岳家军,让张俊带领岳家军,这张俊当初就是谋害岳飞的凶手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岳家军一日不如一日,岳家军从纪律严明的常胜军到毫无军纪的杂牌军,后来洞庭湖剿匪,三千岳家军尽然不敌几百土匪,朝廷还是其他地方调兵来剿灭的,一代岳家军就此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