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立的官职,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
御史大夫主要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因此有副丞相之称;另一个则是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之长,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
因为秦国实权曾一度被丞相吕不韦掌控,秦王政直到22岁除去吕不韦之后才得以掌握实权,非常担心丞相再度架空自己,于是设置御史大夫来牵制丞相。并且秦汉时期,丞相空缺后,一般由御史大夫补缺,这就使丞相更加忌惮御史大夫,从而得到制衡。
汉哀帝时,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东汉时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和司空仍为三公之一,但均已不再是最高的检察长官,最高的检察官由御史中丞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大夫官职又偶有恢复。
隋唐之后的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最高的检察官,但不再有秦汉三公的权位。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一职遂废。
2
御史大夫的起源
御史大夫是中国古代官名,初设于秦朝,地位仅次于丞相,掌副丞相,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御史大夫对行政事务有很大的支配能力,朝廷每议大政,须有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参与,大凡立君、立嗣、宗庙典礼、朝议诸事务,御史大夫都有商议和参与决策权。
御史大夫作为御史系统的长官,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职位,它的出现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矛盾发展的结果。
御史大夫的发展历程
● 秦朝:初设御史大夫一职,地位仅次于丞相,掌副丞相,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 西汉:该官职前后多次更名,西汉后期,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其属下的御史中丞出居外台,这就是日后御史台的雏形;
● 隋朝:隋朝初年,重设御史大夫一职,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 唐朝:御史大夫官从三品;
● 宋代:承袭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但是没有实职;
● 元代: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鼎足而立,设御史大夫2员,从一品;
● 明清:御史台更名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一职遂废。
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
● 监察百官:监督朝廷官员的行为,察纠不法。
● 劾奏不法:对违法官员进行弹劾,向皇帝呈报。
● 典正法度:维护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尊严。
● 参与议政:在朝廷商议国家大事时提供意见。
● 监理诏狱: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
● 巡查地方:有时被派遣到地方巡查,监督地方官员。
● 选拔监察官员:负责选拔和考核御史等监察官员。
● 直言进谏:对皇帝的不当行为或政策提出规劝。
3
御史大夫的影响力
1、加强皇权:御史大夫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御史大夫是御史系统的长官,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职位。
2、监察百官:御史大夫负责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在法制上被赋予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的权力。
3、参与议政:朝廷每议大政,须有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参与,大凡立君、立嗣、宗庙典礼、朝议诸事务,御史大夫都有商议和参与决策权。
4、影响后世:秦朝对监察制度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后世王朝的政治发展,使得历代王朝都开始重视监察的重要性。
御史大夫的代表人物
1、权万纪: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在他的督导下,吴王收敛许多,还博得了尊师的美名,后因吴王狩猎破坏了农田,被唐太宗以师之过削去了封户。
2、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
3、申屠嘉:西汉初年,御史大夫申屠嘉以刚直著称。任敖:沛郡人,年轻时当狱卒,和刘邦感情很好。公元前209年,刘邦起义攻占了沛县,人称沛公,任敖为刘邦御史镇守丰邑。公元前206年刘邦自立为王攻打项羽,升任敖为上党守备,因守城有功,后被封为广阿侯。
4、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素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贞元十九年(803年),35岁的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上任后不久,关中地区发生严重旱灾,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5、倪宽: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期间,尽忠职守。他为人宽厚,善于处理政事。倪宽还参与制定了国家的法律条文。倪宽的政治才能和品德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