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方面,我用的依然是自己践行了很多年的「INK-P 管理法」 —— 在笔记软件里建立4个笔记本,分别叫 Inbox、Note、Knowledge 和 Project。
1)Inbox:存放一切收集到的内容,以及现阶段我正在跟踪和关注的事物。
基本上来说,有三种内容,我会把它们从「每日生活」中拎出来,写到 Inbox 里面:
我关注的、需要跟踪的新闻大事件;
比较重要的概念、理论、知识点;
一切灵光一闪的灵感和想法。
第一种,最典型的就是今年的新冠疫情,以及美国的乔治·佛洛依德事件 —— 这两个事件我都单独做了两个页面,用来跟踪事件的后续发展和最新消息。
2)Note:存放已经完善好的信息,以备日后使用
Note 的作用,就是我们的资源库。简而言之:一切我们已经处理完毕,不会再去「大动」的笔记,就从 Inbox 转移到 Note。
举个例子:我读到一个知识点,就在 Inbox 里另起一页,以备完善。等到我查阅资料、理清逻辑,把这页笔记完善了,它也就不会再改动了。这时,我就把它从 Inbox 转移到 Note 里面。
而当我以后写作、做产品时,需要用到相应的知识点,我就在笔记软件里直接搜索,就能找到这页笔记。
3)Knowledge:存放按照主题组织起来的索引
Knowledge 和 Note 的区别是什么呢?简单来说:Note 是内容,Knowledge 是主题。
举个例子:我在 Knowledge 中有一个主题,叫做「美食」。譬如我读到一家南京小店的推荐,写得很好,那么我就会建一页知识卡片,把这家小店写进去,放入 Note。然后,再把这页知识卡片的链接,更新到「Knowledge - 美食」里面。
二、数字花园
这是最近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概念,比较小众,不过还蛮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念。
简而言之,它的含义是,建立一个笔记库(数字花园),把每一个想法、念头、信息,看作一颗种子,去悉心照料它们,嫁接它们,让它们长出新的枝条、结出果实,与别人分享。
①培育:写作箱和点子工厂
写作,是把碎片写作融入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之中。
我在笔记本的「Inbox」模块中,会留出一页笔记,把它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以印象笔记为例,就是放入「快捷方式」),起名叫做「写作箱」。
任何时候,当我脑海里产生一些有趣的、连贯的句子时,我就打开这页笔记,把它们写下来。
平时你在阅读、思考、学习中,碰到任何有意思的碎片信息,都可以把它们放进来,让它成为一个「点子工厂」,方便自己写作的时候,碰撞出新的灵感和想法。
②整理:用主题联结知识点
③嫁接:寻求信息的可用性
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点子的碰撞。信息跟信息之间通过联想结合到一起,串联成一条线、一张网,所构建出来的成果,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创意」。
④灌溉:保持思维的鲜活度
一段信息如果只是记录下来,不时刻去复习、检视,它很容易就会从你记忆里消失,你会完全忘记:你曾经记录过它。
这也是很多人做知识管理的一个毛病:只注重收集,不注重整理和复习。用 IPO 模型来说,就是只有输入,缺乏了加工和输出,亦即「松鼠模式」。
⑤收获:记录下一年的点滴
每一年,我都会在笔记本里留下一页「本年度大事记」,记录下这一年我经历的事件、做的事情,以及每个月的重点提炼。
每一年的式样和工具都不尽相同,但思路是大体一致的,大概包括这些内容:
今年我经历了什么事件?
今年我完成了什么项目?
今年我收获了哪些想法和行动?
每个月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值得被记住?
它本质上是一个总的索引。点击里面的每一块内容,就能跳转到对应的页面。
一年下来,所有的点滴,所有的收获和成长,就都在这里了。
我的生活记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我从来都不喜欢那种过于复杂、详细的记录,比如:每天每个小时都做了什么,坚持了哪些习惯,打卡记录、健康记录、生活量化、每日打分……那种我一天都坚持不下去。
我更喜欢的,是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鸟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产出和成长。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乃至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