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题:(日程)如果春节中的某一天不用考虑任何人,完全由你安排,你想做什么?
说起来有点凡尔赛吧,大多数时候我安排一天行程都是自由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
春节期间想做的也做了,花点时间去看看以前老家的村子。
午餐后,一个人去村庄散步,看看这二三十年的村庄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平原上有了高铁,高铁的高架桥直接横穿村庄,离我家的小楼也才百米的距离。所以我这个不常在家住的人总觉得高铁来往呼啸太吵了。
问了村里的老人们,这高铁来来往往晚上睡觉不吵吗。她们说刚刚开始有点吵吧,后来也就习惯了。早上听到高铁经过的声音,就知道到了五点多钟了,差不多要起床了。
看来高铁是农村人的自动闹钟了。也感叹习惯的可怕。习惯那种声音了,也不会觉得吵闹了。而这又是农村人生存适应能力强大的表现吧。
美丽乡村的建设,大部分建筑墙面都抹成了白石灰墙面。大部分农村盖的楼外立面还是以贴白瓷砖为主,这样建筑风格基本统一了。有的侧面墙壁还有巨幅的楼体彩色手绘画作。一幅绿油油的田里,放牧的老农画作还真是浓浓的乡村style。还有墙体画作是提倡健康卫生,垃圾分类,画了四个大大的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不可否认,农村垃圾问题有些改善了,每家每户都分了2个大大的垃圾桶,绿桶和灰桶,放在门口,每天都专门环卫工人在各家各户门口倾倒垃圾箱。虽然依旧没做到垃圾分类,但农村垃圾也有专门处理了,是基础设施进步的表现了。
大部分还有留在老家居住的家庭都盖上了新楼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都有安装,有的农村小洋楼还有些时尚设计感,还自带车库。当然还是有在外地工作发展不再回老家的家庭,那些老屋已经荒废,屋顶瓦片倾塌,门窗都陈旧腐化破损。村里工作人员在那些老屋上还贴了黄色警示的标记纸贴,上面写着“危房勿靠近”,提醒大家不要轻易靠近。这也算是人性化的警示了。
散步到池塘边,一池绿萍,残荷满塘。这条路是以前上学经过的路,路边有池塘,小时候觉得上学的路漫长,现在觉得整个村子都很小。走到当年的村小,在小学的原址上现在盖的是某农业类的小工厂,但这小工厂也废弃了。铁栅栏门用一把锈锁关着,透过镂空的铁栅栏门看了里面,一排排低矮平房建筑已荒废,连门都是开的,窗户更是漏风,有的只剩下窗框。前面的小空地广场上生着杂草。已无可怀念的旧址了,就当这块杂草丛生的广场空地是原来的操场吧。曾经在村里的小学里也读了好几年书,那些记忆都封存在某个时间的宫殿里了。
很清楚,村里几乎没啥像样的产业。不是什么有名的村庄,没有人写成《出梁庄记》,众多在凋敝中仍旧努力生存的普通村庄之一。大部分都是在外打工谋生存,以省会城市为主。还留恋老家的,还是会回来盖小楼房,给家里老人们也要改善居住环境。安土重迁,老人们也不太喜欢住在城里的那种高楼里的房子。
村里有位老婆婆和我聊过,说城里那个楼里住着,上楼就难下楼了,各家各户都把门关着,都在那房子里面待着,像个鸡笼一样被锁在里面。我当时听着觉得好笑,农村人的比喻总是很接地气又特别自然的幽默。
所以改建小学原址的小工厂也是荒废状态。后来在田间行走,看到一排以前养猪的建筑,现在也是荒废无猪更无人,猪槽也废弃在各个隔间里面。上面石棉瓦屋顶也破损了,这栋建筑也将在时光中风化了。
经过我家一位亲戚的小楼,这里算是村子深处了,听不到铁路轨道的声音,她家门口长满了草,小楼大概至少五六年无人居住了,已废弃的感觉。以前门口的空地场上还种了桃树,见过它春暖花开桃花满枝头的生机, 也吃过它结出的清甜可口的桃子。现在桃树也消失了,没人住,也没人会养护桃树,应该是砍掉了吧。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我也鲜少来看亲戚的老房子。只是感叹曾经,这里也曾是一片生机,承载了一个家庭的成长壮大……
站在她家门口满是杂草和腐木叶子的空地上,仰望天空,一群飞鸟掠过,它们还来回转了几圈才消,一种无限的空灵感。村庄愈宁静,鸟鸣愈清脆。
一个人安静的在村里散步,也是一种无限平和喜悦的美好。仿佛走在凝固的时间里,️又像是融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肆意切换游荡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