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短期支教有什么意义,其实我在小学期为备课搜集资料时,也对这个问题很迷茫,缘起就是一篇名为《叔叔阿姨,暑假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
文章中对短期支教的诟病之处在于,一,短期支教时间太短,无法给山区孩子的生活带来实在的改变;二,很多短期支教沦为作秀,听起来“艰苦”实则享受程度堪比旅游;三,支教、助学活动初衷根本不是为了支援教育,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
诸如此类的言论不少,我看了很是心痛,如果在未来的半个月里,我为山区孩子带来的只有这些,短期支教真的是应该的吗?我选择加入支教队伍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我认为利用暑假空闲时间去帮助别人,比待在家里无所事事要有意义得多,可是如果我给山区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话,那么我所自诩的“意义”都将失去存在的理由——因为“意义”不是简历上的一条经历,而是我真正能带去多少帮助。如果这次支教活动是一次充满负面影响的失败之旅,即使它能为简历锦上添花,但每当我看到这条记录时,回忆起的也是痛苦和难堪,那么这次支教活动对于我来说实际上就只剩下悔意的难堪了。
但是来了这里之后,我想说,不是这样的,学校要求的支教感想、支教微电影和新闻稿看起来或许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那些可爱的孩子和孩子与我们的可爱互动,但是没有任何行为是可以被简单定性的。我们写下的支教感想看起来真的很幼稚,我们带来的短期帮助也远远小于他们所需要的,但是却有一种力量和信念真正保存了下来——那篇文章中的任何一个论点都不符合我们这次支教:我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到十来天无法洗澡,志愿者们为讲课、建立南开书屋和社会调研忙得焦头烂额,我们支教的小学也确实存在许多志愿者力所能及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我有太多例子可以举出以反驳这篇文章,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短期支教的长期意义,还是这次支教传递给志愿者的某种力量和信念。
这次支教让我感到个体的力量是那么渺小:我们给峰山小学募捐了一千多本图书,但是来了后我们才得知这所小学因为种种原因面临着关闭的未来,那么我们带来的图书怎么办?我们买来牛奶、火腿给这些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加餐,但是我们走了之后,谁来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买单?我们看到学生诸如饭前不洗手之类的不良习惯可以帮他们一一纠正,但是涉及到他们没有刷牙、洗澡的条件,厨房的卫生状况堪忧,家长、老师体罚学生,学校无法正常开下去等等数量众多的大问题,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是零——因为即使我们有多么大的财力,我们也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他们的困难。他们缺什么就买给他们,这不是真正的帮助,而更像是一种盲目的亡羊补牢。只有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才能从终极上解决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困难,而这种机制不是志愿者一方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在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中,我想到那句话:“支教永远是孩子们教给你的比你能教给他们的更多。”
就像我们志愿者在支付支教期间的生活费用时都存在问题,而随队老师却能买很多食品和文具来资助这些孩子,或许我们在这短短的十多天中能做的东西很少很少,但是支教本身就是一场接力,是传递在志愿者当中的信念把这场不会结束的长跑继续下去,是一场场的接力构成了短期支教的意义;但是我们报道出去的信息绝不是自娱自乐,在千千万万的支教新闻中,总有一条会被真正有能力帮助他们的人看到;但是当志愿者结束了支教活动,变得更强大时,回过头来就有能力用更长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但是这段经历带来的那种想要伸出手却无可奈何的状态,也提供了一种思路,提示我们在向他人提供帮助之前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要考虑到受助方、长期效果和深刻意义,而不是因为别人的片面之辞就害怕伸出援助的手,因为一篇文章就去贬低那些孤注一掷的的爱心。
表达爱心的方式或许有待讨论,但是爱心没有错,爱心不应该受到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