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曾经有一个神一般存在的人:他一生中所拍摄的四部电影,每一部电影的票房都一定会比前一部电影的票房高,而且每次的电影票房都会重新刷新香港的电影票房历史纪录。
当提及到他的名字时,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哦,我知道他啊!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他是世界上最能打的人。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他了解很少了,现在也很少再能看到向他致敬的作品,只记得有一部kill bill(《杀死比尔》)。我喜欢看他用一根手指头来做俯卧撑。
相信说到这里,大家都已经猜到了,说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哲学武术家李小龙。
今天,我们好好地来聊聊他吧。
李小龙以及他的电影作品,对于我来说就是青春的回忆与个人不断成长的精神导师。
高中时代,好朋友送给了我一本书——《李小龙:功夫之王的另一面》,内容是关于李小龙写给朋友的书信集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课后捧着来读。特别是他在书中写下的一些诗句,也几乎成了我的人生信条。
我究竟是出类拔萃的巨人,傲立于天地之间的主宰,还是庸碌无为的侏儒?我在笨拙地阻挡自我前进的道路?我究竟是充满自信的绅士,带着必杀的招式,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领袖,与天下四海广交朋友。还是内心充满了恐慌,在陌生人群中小心谨慎,在僵硬的微笑后颤抖,还是像在荒野中迷途的小孩?
明亮的太阳落下西山,
把天空染成金黄色。
孤独的小山顶上,远处烟雾迷蒙,
一条金龙盘卧注视着,
带着凋零的梦想,在这光明的西方死去。
诗歌是现实的写照。初到美国发展的李小龙,怀才不遇,内心强烈的困顿与迷茫,以及对于光明前程的憧憬、渴望,都牢牢地附在他的诗歌文字之上。
当代的年轻人,看着这些诗歌,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一般,对于未来的前程也是抱有着一种既迷茫焦虑又渴望美好的心态,毅然往前进发。
1959年9月,李小龙从旧金山搬到西雅图,入读爱迪生技术学校。在西雅图,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去餐馆打工。自从到了美国,李小龙决定自食其力,再也没有接受过父亲李海泉的接济。
尽管工作占用了李小龙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但是他对于武术功夫的锻炼依然非常执着,还特意从香港运来了木人桩来练习。
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一年半之后,他顺利升学并考进了华盛顿大学,主修戏剧,辅修哲学。1962年4月,他在西雅图唐人街旧楼地下室创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间武馆——振藩国术馆,开始在固定地点授课。
1966年,李小龙获得了福克斯公司筹拍的电视剧《青蜂侠》的参演机会,并在这部电视剧里饰演青蜂侠的助手加藤。他在剧中的打斗场面备受好评,使他收获了美国的第一批影迷。1968年,《青蜂侠》在香港无线电视台播出,观众反响热烈。李小龙在1970年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中提到,如果时机合适的话,将愿意回港发展。
当时,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和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同时向李小龙发出了邀请。
李小龙自己更加倾向于邵氏公司,毕竟邵氏是当时的电影巨头。对于李小龙提出的一些要求,这家电影巨头并不太愿意全部接受。面对邵氏的怠慢,李小龙最终改变了主意,转而投入到了嘉禾公司。
1971年6月,李小龙正式加盟嘉禾,并很快签约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电影。
1971年9月,李小龙前往泰国曼谷,投入到了《唐山大兄》电影的拍摄中。
1971年10月,《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就达到了320万港元,创下了香港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唐山大兄》也是李小龙新式功夫电影的开山之作。
1972年3月,《精武门》在香港上映,电影中李小龙一脚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匾的一幕成为经典。这部制作成本仅20万美元的电影,最终拿下了440万港币的票房,再次创下了香港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而李小龙也凭借这部影片在第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夺得“最佳技艺特别奖”。
《精武门》上映之后两个月,李小龙带领剧组团队远赴意大利罗马,开始拍摄一部由他全权执掌,自编、自导、自演并且担当武术指导的电影——《猛龙过江》。
电影《猛龙过江》创造了多项记录,仅在香港一地就拿下了530万港币的票房收入,是香港有史以来首部突破500万大关的影片,同时也几乎打破了所有东南亚地区的票房纪录。
李小龙的几部电影在票房上都大获成功,这让好莱坞的华纳注意到他的商业价值,主动提出合作意向。最终,在1972年11月,李小龙的协和电影有限公司与华纳签约,合作拍摄电影《龙争虎斗》。这也是好莱坞与亚洲的电影公司首次合作拍摄电影。
然而,《龙争虎斗》拍摄结束后,李小龙未能等到电影上映,就于1973年7月不幸离世。
同年8月,影片在美国上映,票房杰出,在美国上映前7周便获得300万美元票房。这部成本不到100万美元的电影,全球总票房最终高达2亿美元。
李小龙的这部突破之作,也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之一。《龙争虎斗》不仅票房成功,同时也造就了一股文化风潮。1973年,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功夫热”。当时的美国,几乎每个街角都有一间武馆,从东岸到西岸,乃至全世界,所有人都想成为“李小龙”。
通过李小龙,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功夫。在李小龙之前,香港并没有“功夫片”这一说法,只有武侠片或者动作片。
因为李小龙,“Kung Fu”一词甚至被写入英文字典。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认识中国电影是从“功夫片”开始,而认识“功夫”,自然从李小龙开始。李小龙曾经说过:“我来香港就是要把我截拳道那个门派从电影上发挥出来。”
很显然,他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