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作为一部讲述两代人家庭生活的那么些琐碎小事,它平平淡淡、隽永单调,像古朴的钟摆摇晃的幅度,一来一去,规规矩矩。90年代台湾,仅存的烹饪中国菜大师老朱,退休后处在尴尬焦虑的“老年危机”,电影反映了上一代老年人基本的生存状态。一:亲情空缺,父女隔阂。三个女儿长大,每多忙于工作应酬,交友情感。维系家庭情感的仅是“周日家宴”,那毫无情感可言的“我有件事要宣布”。二:挚友病衰,友情亏空。挚友三十年,再没有一次打屁哈啦,来不及一句珍重道谢。三:味觉丧失,自我价值萎缩。味觉之余厨师一如早晨之余我们,同等重要。味觉的丧失, 他人否定与自我怀疑,他如噎在喉。
当然,作为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不可能只讲这些平常琐事、柴米油盐。更有意思的是其折射的中国家庭父女氛围、状态,中国家庭“家”的常态。
要了解朱家的父女关系,得先了解朱家三个女儿。
家珍,朱家老大,男校教师,大龄女青年,乖巧死板,虔诚的基督教徒,把父亲当作责任,母亲死后,挑起“长姐为母”的重担,与妹妹渐生嫌隙。对父亲,她只说这是我的“责任”,一味压抑对生活、爱情的憧憬,活在被谎言包裹的壳里。春天发情的猫、喧嚣欢乐的k歌声,都可以是焦虑的爆发点。和父亲的关系不瘟不火,当遇到心仪的对象和莫名的暧昧,终于“死灰复燃”,燃起对爱情的冲动。是的,冲动,“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莫负时光的冲动。
家倩,朱家老二,航空高管,干练职场女强人,漂亮风情,美貌肖母,性格肖父,最受老朱喜爱。被父亲“赶出”厨房,分歧、矛盾尖锐。母亲死后,家的解体、破裂,导致她在男女关系中常常以争吵收尾。她有多叛逆多棱角,对家的圆满就有多希冀。
家宁,朱家老三,大学生,兼职打工,俏皮文静。与父亲基本没有矛盾。相较于大姐的文静成熟,二姐的自带光环,家宁可以说是比较边缘化的,她对父亲的依赖程度并不深,所以她是第一个离开家的。
这个家在很久以前就解体、瓦解了,父女之间的关系是疏远、隔阂的。什么原因呢?
一、刻意的亲情忽略 二、 基本零交流。
老朱看着趴在书桌边睡觉的家倩,本来想轻轻的叫醒她,最后不过一声,惊醒她。他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不善言谈、沉默寡言,像山。
电影陈述对“家”的解释很到位,家是深切的羁绊,萦萦绕绕。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因为顾忌,所以回避,因为顾忌,所以不交流,不交心。
当老朱甩开挣脱世俗羁绊、人轮道义,打破家的静止状态,他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他父亲的角色又回到他身边。这个解体的家复位,味觉就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