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亲传弟子许仁图的《子曰论语》,对圣人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之说又有新领悟,是以记之。
对人性的问题,孔夫子较少提及,正所谓罕言。《论语》中只留下了这样一句笼统的概括言语。后世儒者对此加以发挥就有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说。我们解读这句话,性可以理解为人性、本性,“习”可以理解为习染,“习”为“学而时习之”的习,可理解为实践、身体力行。远近则是指时间上的先后。因此,从生命的整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便是生命之初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没有太大差别。但随着生命成长和时间的演变,生命之间的品质差别就相差很远了。这种解释,重在生命成长过程。直言即为生下来差别不大,后天差别很大。何故?环境使然,也就是“习”完成的。
有一句话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里的“习”就是“习相远”的“习”。人生下来,往哪个方向成长,不是自己说了算,是受环境影响的。孟母三迁就是注意了环境对尚未有独立意识的生命影响的问题。对环境的择判孟母是清醒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却是无意识的,若此孩子的成长便交付自然选择,命运也就交付自然了。曾参杀猪,其意也是要导子诚信。还有一句话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好老师胜过好学校”,说的都是生命前期没有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时,父母、老师的关键作用,是导人向善还是向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所以,父母、教师便有了决定生命命运的权力。
还有另一个层面的解读。当人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价值判断后。人的性与习的启示就是,人生方向可以自己决定、自己选择。于是就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事情。此时,人向善,就要修行。向内做减法,减去自身独立之前所染的不真、不善、不美的东西;另一方面向外寻求真、善、美的东西,见贤思齐,不断做加法。若此,生命就会臻于至善。
我们今天说年轻人跟啥人学啥人即是此道。朋友圈经常会看到“跟着领导混,当官是迟早的事;跟着大款混,发财是迟早的事;跟着胖子混,发福是迟早的事”这类话,其背后的逻辑就是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论语》特别阐释孔子的交友之道,大概其意也是如此吧。其实,作为成人,在人生的横剖面上看,同样是人差别很大,有的人无私,有的人自私。原因也是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风气使然。因此,一个人换了新的工作岗位,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异化、边缘化。这里风气就是文本所言的文化,因此作为一个集体的领导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树立什么样的风气就成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行下效,都是说风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