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开展方案

前言

分享不是目的,是学习成果的展示舞台。学习是第一目的。分享会是 “费曼学习法”的团队式打开方式,更像是一套团队学习机制。

学习目标

学习建议设定一个目标,没有目标会缺乏动力,这个可以结合能力模型来动态确定。也可以自行决定。比如 半年内掌握钓鱼技巧 or 一年内学会客户端开发 等。

启动前的准备

1、kickoff:分享的目标和目的、参与人员、开展方式、主题选择方式、奖惩措施。

2、说课培训、前端能力模型对齐

3、个人日程规划

目的: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三傻大闹宝莱坞》

让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继而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每次积累一滴水。

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

学习新知识 –--> 总结回顾以后分享出来 –--> 大家一起再学一遍。

分享者学的更扎实,听众也浅尝辄止的学到了新内容,此处浅尝辄止不是贬义词,仅仅是表述学习效果,毕竟一次分享效果还是有限。

一次次的分享会让自己讲的越来越清晰,讲的效果越来越好。

收益:

1、分享者:总结回顾自身所学,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打造个人影响力;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提升文档编写能力。

  • 参与过分享的应该都深有体会,上去分享,需要做很多的准备,需要把分享的内容学习的比较丰满,因为上课期间有可能会遇到这种疑问。所以需要事前不断地总结回顾,查阅资料。对某个知识点的会学习的也会更扎实。

  • 是不是有的人说的话,你愿意听,同样的话,到了另一个人嘴里说出来,你可能就听不进去?这就是影响力。 不断地分享自身所学,对给人一种博学、能力强、知识储备丰富的感觉,会给人靠谱的感觉,会带来信服力,继而提升个人影响力。

  • 某个知识点,自己学会有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你尝试把你理解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的时候,有可能存在对方很难理解的情况,这个时候会比较考验沟通能力。能不能顺畅的把自己所知所想顺利的传达到对方的思维里。这个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

  •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仅仅是口头传达,会有很多“噪音”,导致信息损失或者是出现理解偏差,这个时候优秀的辅助文档材料,可以有效的优化此类问题。

2、倾听者: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互相对照,交流而知新;享受其他人的学习成果;

  • 每个人的兴趣点,精力分配占比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熟练的方向和区域,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储备,可以拓展自己日常涉及不到的知识领悟,让自己的视野更多开阔。

  • 对于一些大家可能都会有了解的知识点,也可能每个人在细节上的理解不一致,在分享过程中,可以互相对照,互相参考,互相交流。继而彼此提升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设计模式

  • 由于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日常能学习的内容业有限,这个时候,分享会上的内容,都是其他人精心学习的成果,可以快速吸收别人的学习内容。提高新知识学习效率。

3、团队: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团队成员更加熟悉;彼此沟通更加顺畅,水桶的板子逐步变高;

  • 为了有内容可分享,需要大家日常多学习新的内容,因为现有内容总会讲完的

  • 分享会上的技术讨论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彼此之间更加熟悉。

  • 因为沟通的频率多了,彼此的想法了解的更多,合作起来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 整个团队也是一个木桶,每个人都是一块板子。大家一起让自己那块板子变得更高。我们组这个桶也会变得容积更大。

参与人员:

组内所有成员

设立分享主持人一名,负责会议相关工作,暂定为***,后期可酌情调整。

分享会安排:

整体预计1小时

0-5分钟:上期遗留问题解答

5-10分钟:本期主题简介

10-40分钟: 本期内容分享

40-55分钟:答疑

55-60分钟: 本期遗留问题汇总

分享会周期:

每月一到两次,每次1-2个主题(待定)

“自愿报名”和“排期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即:优先安排主动报名的分享,当无人主动报名时,按照分享顺序表,依次排期推进分享。避免分享搁置。

提前确定分享排期,并在组内同步,确保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分享时间点,按期推进。

  • 紧急特殊情况顺延,如遇节假日或者公司其他安排;

  • 提前一周报备,可顺延到下次,顺延不允许超过1次;

  • 不足一周的,需自行协调调整,逾期无法分享的,惩罚方法待定;

主动分享由分享者提报分享主题,排期推动的分享(被动安排的)推荐个人自选主题,如实在没有主题,可在备选主题列表里选题。

分享节奏:

举办一期、确定下一期、筹备下下期。

注意事项:

1、分享效果:为了学会而分享,不要应付。

  • 分享内容重难点清晰,讲解清晰透彻,便于他人理解。

  • 倾听者要积极思考,快速吸取他人的学习成果,积极互动,共同营造融洽的演讲氛围。

如何评估一场分享的效果:

  • 本次分享的重难点你是否get到?

  • 本次分享重点是什么?

  • 本次分享难点是什么?

  • 本次分享是否让你有所得,是什么?

  • 本次分享有没有你没有理解的点,是什么?

  • 你愿意本次分享者来给你讲解一个你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吗?

  • 你觉得本次分享者讲的比其他分享者更好吗?

  • 本次内容里让你印象深刻的点是什么?

  • 本次分享中,演讲者自信大方,逻辑清晰吗?

  • 本次分享中,有台上台下互动答疑吗?

  • 本次分享中,听众的状态怎么样?大家有在认真倾听吗?

分享前的准备:

  • 明确并同步分享的目标和开展方案

  • 了解如何说课

  • 准备分享大纲,提供备选分享主题

  • 梳理分享排期表

分享主题:

“开放式主题”和“主题季”相结合

  • 开放式主题: 主题不做限制,推荐大家自选主题,如果实在没有思路可参考该主题参考列表

  • 主题季: 某一时间段指定某个主题,大家围绕该主题选材分享。 例如:性能季、架构季、开发工具季等

参考

  • 1、计算机基础知识

  • 2、前端(测试、后端)基础知识

  • 3、前端(测试、后端)框架

  • 4、设计模式

  • 5、架构设计

  • 6、业务知识

  • 7、历史经验分享

  • 8、学习心得

  • 9、经典前端(后端、测试)题目

  • 10、行业前沿动态

  • 11、其他(任何你想分享的东西,花鸟鱼虫,吃喝玩乐,投资理财等)

进步的方向:

说到期望大家一起进步,就会涉及到一个进步方向的问题。

  • 原则上不做限制,大家自行选择。

  • 实在没有想法的,在这里提供一个参考,(作为兜底),前端的能力模型

奖惩措施

  • 每次分享都安排评分环节,可以根据评分评选年度最佳分享者。。具体评选规则和奖励待定,准备和分享质量 分享频率正相关

  • 由于个人原因导致推迟未能如期展开的,处罚方式待定

后期展望

品牌打造:

问卷设置

分享完毕后,采集听众反馈,继而评估本次分享的效果

问题

Q1: 你有学习到了新知识的感觉吗?(知新、温故而知新,只考虑是不是新知识,不考虑实用性,比如”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的感觉“也是学到了新知识)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2:你get到本次分享的目的和目标了吗?(本次分享是想让我们了解到什么)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3: 你get到本次分享的重点了吗?(这次的重点是什么?)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4: 你get到本次分享的难点了吗?(难点是什么?)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5: 演讲者自信大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吗?(仪态、演讲方式、沟通表达)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6: 分享者积极互动,引导大家注意力吗?(是否主动引导氛围)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7: 听众的状态怎么样,大家积极配合,认真听讲吗?(课堂氛围)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8:对内容的讲解有没有给你清晰透彻、深入浅出的感觉?(讲解细致,知识点间的引出、关联、过渡顺畅自然,容易懂)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Q9:乐意听该分享者的下一次分享吗?(类似商品复购)

  • 明显感觉(5分)

  • 有一点感觉(3分)

  • 没啥感觉 (0分)

需要大家get到的点:

  • 对齐对分享会的认识:不仅仅是分享会,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养成日常学习、积累、记录的习惯;分享会是这些工作成果的展示。

  • 分享会对于个人的意义,对于团队的意义;

  • 分享会的具体执行方式;

  • 分享会的奖惩措施;

  • 面对大家可能遇到的困难,都提供支持,解决后顾之忧(有其他问题,尽管提):

    • 1、不知道如何做分享: 提供说课培训 也可以线下沟通;提供分享文档模版,往里填内容即可

    • 2、不知道如何选材:提倡自选分享主题,同时提供备选主题列表,可供选择

    • 3、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提供学习方向(前端能力模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