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涩
最近几周的天气似乎陷入了一个魔障,阴沉的天空,骤降的温度,突如其来的雨点,积水的道路深深浅浅,坑坑洼洼,一脚下去溅起一身的泥。没有阳光,窗外疏雨,让本就纷乱的心境更添不安。
前段晴朗的日子里,一个人跑到离家有些远的卓尔书店,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一口气抱了三本厚书回去,书架是满当当的,钱包却“日渐消瘦”,所幸买到了一直想要却苦于寻觅已久而不得的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爱不释手生怕不小心把它磕碰弄脏了,翻的时候动作便异常轻柔。
全书共六辑:《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爱是一条孤独的河流》,《人生边上的智慧》,《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和《尘世最合适的位置》。乍看上去与现在流行的励志鸡汤文并无二异,但细细品读,尤其是在春节这段忙碌吵闹又有些无聊乏味的日子里,一个人安静地读完,内心竟多了份难以名状的喜悦。
平时看书就习惯拿一支笔勾勾画画,把心仪的句子记录下来,蕴含哲思的语言总能在日积月累中打动人心,泛出最柔软也是最真切的感动。
我尤为喜欢在雨天的夜晚看书,只有在这种时候,自己面对的才是真实的,不掺杂虚伪的自己。卢梭曾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也是周国平先生散文集的第一句话,做回自己,真是世上最难的事。我会刻意为自己营造一种意境:关上房门,一个人伏在书桌前,循环播放一首歌,雨声伴奏,然后在柔和的灯光下默默写着寂静的文字。妈妈知道我对写作的痴情与执着,便不会打扰我,但常会在旁边放一杯苹果汁和一些小点心,苹果汁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就像是妈妈无言的支持,无论我走多远,我的背后一直都有坚强的后盾。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有时孤独好似念旧,念旧,放不下,所以总会忍不住回头看看过去的片段,努力拼凑并纪念所有遇见的人和发生的事。
习惯性地摊开一个又一个写满密密麻麻字的本子,黑色的笔迹曲折蜿蜒,潦草狂放,打的草稿没有人能看懂。本子里面夹着一张又一张的明信片,厚厚的一沓,熟悉的署名,却是即将陌生的回忆。
2012年5月22号是个特殊的分水岭,从那天开始写下的每篇文章我都有所保留,虽然有的已残破不堪。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写给家乡武汉的,文笔还略显稚嫩。这篇文章的初稿写在2016年5月22日,刚好走过了四个年头,很难想象这份不懈与坚持,如今写文章的心情早就忘记,文风转变后,当初的文章只剩下空洞的文字和一丝零碎微妙的感觉。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倾听沉默,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 念旧的人就像是拾荒者,无可救药,却又一意孤行,孤注一掷。
我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流畅的文笔刻印于纸上,伏案的身影在雾蒙蒙的水汽中若隐若现,我想周国平先生应该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吧,他从容淡泊,不失风度,不说别的,他至少是一位认真的作家 。
书桌上、抽屉里,留有着很多东西,上课时偷偷传的小纸条,写完因害羞没有寄出去过的情书,收到的生日小礼物贺卡,折的漂亮的纸星星,还有临别的赠语,还有许许多多珍爱的书。但还有更多的东西被我粗心大意得不知丢在了哪个角落,伴随着几次大规模清理,再也找寻不到,“人生在世,必须习惯失去”,哪怕后悔也无用。很多时候我们微笑挥手说着再见,以后联系,可以后可能是一个月,一年,或者是一辈子,记忆是有遗忘曲线的,过了很久很久,一切都忘了。
我会因为一个笔名而想起一个人,想起曾经带给彼此的陪伴和感动,在我最难过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给我力量。我也会因为那个人的离去而将这个笔名就此尘封于岁月的木匣之中,独自缅怀。
记得高二那年学《琵琶行》,印象最深的不是往日背诵挂在嘴边的句子,而是一句:“冰泉冷涩弦凝绝”,可谓一见如故。最喜欢的便是“冷涩”二字,对于“冷涩”,字典上有三种解释,一是形容冰冷而令人感到凝滞的水,二是冷漠而呆滞,三是冷僻晦涩,这不是一个好词,但我依旧为它倾倒,并将它作为我的新笔名,一用就是二三年。
我有过很多笔名,大部分笔名都是一时兴起而取,心血来潮地用个几天后便甩到一边去了,唯独这个笔名,伴我走过了很长时间,我在网站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以及之后许多自娱自乐的文章,落尾署名用的都是它。
以前的小说,以前的日记,以前的人,只是相识一场,缘分尽时便是梦醒,葬了旧事如梦。灵魂是一个游子,一个人自娱自乐,天凉了,坐在屋里写文时已经打了好几个喷嚏,脚丫子需要温暖的被窝了,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