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写于2015年8月4日,迁移于网易博客。在迁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受是:好书应当常常去回看,不然放久了,很多以前的感触都被每日飞速更新的信息洪流给冲没了……
最近有幸购买到一套早年台湾的儿童美术书籍,书籍有台湾本土,也有几本外译,近日读到日本北川民次著的《儿童的绘画与教育》,虽写这本书的时代已很久远,但是看书的过程中还是会感觉到与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理念相匹配,甚至是远超我们的现在的实践理论和经验。学习的过程很多想和大家分享的地方,期待着和大家一起成长和探讨。书中虽然将于父母亲、教师、画家、心理学家的对谈分篇,但是前后总有同样的事例,有时看到后面,再翻看前面才能更加清晰和明确作者要表达的,再加上书中都是繁体字,有些字实在不认识,就只能顺着往下看,通过作者的意思去分析和思考,看这样的书虽然很累,但是很过瘾。今天终于忍不住将一部分摘抄整理出来,我加上个人教学中的一些小体验去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意思,如果有偏颇之处还请海涵,这么好的理念和书籍,不广而告之,真是罪过,哈哈~!
所谓“好孩子”,那是指能遵守大人的话,无条件顺从大人,照大人的规定用功读书,日常的行为很适意父母和教师,这种儿童的意思吧!可是,只是适合大人意思的儿童,是否就是很理想的儿童?却很值得我们重新考虑。我们大人对儿童的批判力和反抗性,都会采取某种程度的反对立场,但这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发展吗?我们是否在“好孩子”的美名之下,阻碍了儿童的自由和独立性呢?若把这情形再加以深入的研究,就能明白大人的霸道是如何地阻挠了儿童的精神,歪曲了他们的成长,这将使得我们为之目瞪口呆的。问题就在这里。任性的大人,霸道地以“好孩子”主义造成不幸的儿童,自然而然教育也就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失去了功用。
这本书中将大人所造成的阻碍称作“压抑”——加在儿童身上的压抑是什么样的东西,若要一项不漏的思考,那你就必须有非常宽广的想象力。成人违背儿童成长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将造成压抑,我们却并不十分留心。譬如:为了安全,从背后扶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这也会造成压抑。因为幼儿学习走路是成长,但大人却来妨碍他P79。幼儿刚学走路时,他虽然跌了好几跤,还是会爬起来自己想走,父母亲觉得危险,从背后扶他的身体,他说声不要!就想摆脱了。可是勉强去拉他的手、扶他的腰,不用几次之后,若无父母的帮助,他就反而不想走了。儿童经常尝试着发展自己的能力,若有一次受到阻碍,他的依赖心就抬头了P69。不过,我并非完全责难压抑,人生原本就是压抑的连续,没有压抑的人生也将成为空虚。可过度的压抑,给儿童的成长重大打击之压抑是不好的。现在的“好孩子”教育,就有太多这种压抑。
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先从去除加在儿童身上的压抑开始,作者本身在墨西哥呆过一段时间,回国后并不觉得解放儿童的压抑有多么的重要,他更多的精力是倾力于使儿童获得自由这方面,但是他却发现儿童一站在自由前面,他就会变得胆怯且失去力气,索性背向自由了,那是曾经受过太大的压抑之故。他们受到——自由不是靠自己去获取的,而是大人分发给他的——这种观念的支配,尽管他们也时常在恳求达人让他们自由啊!
这种情形最先将反应在儿童画中,因为绘画就是实际生活以及其生活情况所引发之种种愿望的忠实表现。所以要观察儿童的精神,透过他们的绘画最容易达成目的,同时,也可以由绘画的活动,来矫正儿童被歪曲的精神。因此儿童美术时常被利用作为精神治疗的手段,但其本来目的,并非在于医疗的功效,应该始终是教育性的就对。绘画对于儿童是适当而必须的活动,没有绘画活动,儿童就不能健全的发展。
在我们的绘画课上,常会有这种,给了孩子自由,孩子却仍然显示出焦虑的状态,并且极度依赖。比如孩子事实上没有必要我去指导他,却受到想要教师关注的无意识的冲动,总是设法要把我的注意力引向自己。那是爱的要求,是他们处在爱的饥渴中的状态。面对这种自由,我们要分清楚两种精神欲望——一方面向前进;一方面向后退,这两种状态支配着他们的心理。而前进即是想获得自由,后退即是想复归母胎的本能。我们的爱,究竟倾注于儿童这两种心理之哪方面呢?无知的爱,注入复归于母胎的本能,充满睿智的爱,援助自由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