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曾受够了当牙医,早年频繁投稿被拒,写出满意作品时却被批评

余华,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有人说余华能写出《活着》这么绝望的作品,他肯定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吧?

事实却恰好相反,余华本人其实并不悲观,相反他说话还有点幽默。他只是善于去发现和挖掘人的一些阴暗潮湿面。

在《朗读者》里,余华与董卿聊起了故乡的话题时,曾提及过他的人生。

一,童年

余华的童年,很多时候是在太平间度过的。

余华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工作很忙,只能把他和哥哥反锁在家里边。兄弟俩在家的唯一乐趣,就是透过窗子,看外面广阔的田野。

稍微长大了一点,余华就爱往稻田里跑。有时候在田里睡着了,父亲就会骂骂咧咧地来找他。

但父亲很忙,经常要动手术,很多时候余华都等不到,就只能自己回家了。

后来余华家搬到了医院职工宿舍,宿舍里没有卫生间,卫生间在对面。每次余华要上厕所的时候,都要经过太平间,而太平间却没有门。

当时10岁的余华,却并不感到害怕。小小的心灵,其实非常强大。每天晚上,余华基本都会被失去亲人的哭声给吵醒。所以余华很小的时候,就练就了一种“本领”,就是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哭声。

余华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太平间里睡午觉。

因为夏天实在是太热了,在草席睡觉就像蒸笼。热得受不了的余华,偶然发现太平间特别凉爽,于是在那睡了一次午觉。醒来后的余华惊讶地发现,自己一滴汗水都没有流。

后来长大后的余华读到海涅的一首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余华发现,那不就是他第一次在太平间睡午觉的感受!

这是余华第一次“亲历”死亡的感觉,或许对余华后来的写作,也是一次启发。

二,弃医从文

没成为作家之前,余华是个牙医。

余华说,那时候他不做牙医的原因,就是不想每天看着别人张开的嘴巴。并且还在自己的散文里写道: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余华回忆自己的第一次拔牙经历,很奇妙。

余华上班的第一天,师傅就让余华拔牙了。师傅让余华看一遍,下一个就让他来。

那时候余华心里十分紧张,不过好在当时拔牙的是农民居多,农民都是牙齿差不多掉了才来拔,所以余华顺利地拔了牙医生涯中的第一颗牙。

在拔了五年,拔下了一万颗牙后,余华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刚好卫生院对面就是县文化馆,余华非常羡慕文化馆里的人可以随意出行,不用拘束地苟在一个地方。

为了有一技之长进入文化馆,19岁的余华想了想,那我就写小说吧!

因为是中学毕业,余华认识的汉字并不多。对此余华甚至还自嘲,后来的评论家们都赞扬他的文字简洁,其实是因为自己识字不多。

没有写小说的基础,余华就找来《人民文学》,开始独自揣摩观察。在明白了标点符号的用法后,余华就放下书,开始写起了小说。

写好了小说后,余华就把它往所有的杂志社寄,结果毫无例外地被退了回来。余华说,自己那些被退回来的小说,比他在中国旅行去过的地方还要多。

每次邮递员从院子外“啪”地扔退稿回来时,余华的父亲总要取笑他,退稿来了!

在成为大作家之前,余华也像普通人一样,屡战屡败的同时,亦屡败屡战。因为有着异常执着的精神,余华也很快有了进步。

三,作家影响

在余华24岁时,他开始接触到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的作品。因为阅读了名家作品,余华开始汲取到了营养。

余华开始在杂志上屡次发表小说,还接到了编辑的电话,通知他去北京改稿。凭借着发表的作品《鸽子,鸽子》,余华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县文化馆工作。

27岁时,余华创作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并将此作品交给文学评论家李陀审阅。李陀看完后对余华说了一句话,后来余华回忆说这句话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就是李陀这句话使自己后来越写胆子越大。

李陀对余华说,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当时的余华心里一惊,但已经开始暗自掂量。

在32岁这年,余华创作出来他最为出名的一部作品《活着》,但余华并没有对此满意,还接连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008年的时候,余华创作了《兄弟》,这是他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因为这部作品,不少人都开始对他产生了质疑。

因为揭露了太多阴暗面,还有黄色场面描述,压抑至极的人性,两面派的疯狂行为,使很多批评家颇有微词。

这部作品被称为余华的“放肆之作”,尽管包含巨大的争议,余华仍表示这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在余华看来,并不认为一部作品的成败有什么意义,批评家的标准也不一定是标准。

四,品读经典

我对那些伟大的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他们的衣角,模仿着他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余华最崇拜的作家,是马尔克斯。余华的《兄弟》后半部所产生的怪诞感,其实也是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

简单的文字里有着深层的意味,余华的书,值得我们从中去品读。

曾听过时势造英雄这个词,但很多人生活在余华那个年代里,或许大多都是任由摆布。

但余华不同的是,他在这些变化的场景里,有着深层次的思考。他那冷峻又略显阴郁的眼睛下,时刻闪着锋利的光芒。

余华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此生若是不读余华,实在有些遗憾。有幸读过余华,虽不曾及其高度,但人生的宽度陡然拉长。

阅读的魅力,或许就是在不断地开阔自己!

END

作者:七洲天,唯心不易创作者。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