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礼记》中其实就是就是长幼尊卑关系和阶级关系当中的礼。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里面既有人伦,又有尊卑,也有阶级。古人认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如果是和睦有善的,讲礼明德的,那么整个国家也就和谐了。同时,古人认为礼的实行,要从统治者开始,是由上而下的顺序,这也就应了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
在《文王世子》中就介绍了三代的王如何教育太子。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这也是家天下的体现,是对统治秩序的有效维护。尤其是《冠义》《昏义》《射义》《燕义》等篇更为突出,感觉这部分内容的出处肯定不是先秦时期,因为《礼记》的文章来源很多,多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央集权制的加深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春秋时期,孔子就能说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尤其第一句“天下为公”这样的思想,着实让人佩服。但是很可惜,这种理念在集权过程中渐渐表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