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1978那个时代,随着“农村天地 大有作为”的有力号召,中国近两千万知识青年积极奔走,投身到祖国广袤的农村天地之中去。新中国成立后,千万知青到农村和偏远边疆地区。从遥远的北大荒到各地农村去插队,城里的知识青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荒种地,普及知识,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旧貌!
1968年12月,中央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刚下乡那阵子,男女同学,不论高中初中,一律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统统都在接受再教育,也分不出个高低贵贱,人人都“扎根”当农民。
那时候知青在每个生产队有很高的声誉,因为他们是城里来的文化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当地农民都优先知青。很多知青成了带队干部配合当地政府管理知青队伍。于是大家很快打成一片不分彼此。有的农村人甚至和下乡的知青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些在当时是很严重的问题。
下乡的生活是相当艰苦,与城里简直是天壤之别。大家来到基层后,当地革委会给每个知青发放一定的生活用品,大家统一住大通铺。知青们与当地农民一样,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鄙陋布衣。他们同样是拿起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知青们每天也是挣工分度过。
有的人在农村度过了十年,有的人却是一辈子扎根在农村。1978年,大批知识青年开始返城,为了返回城市,想各种办法,托各种关系。或因为考上大学回城,或因为工厂招工回城,又或由于身体原因,大部分都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路。
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建设的历史上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北大荒、新疆建设兵团、遥远的西藏都留下了无数知青的血汗和泪水。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他们终将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