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作为一名在科技公司,尤其是产品相关的工作者,永远也避不开的词,其在百度百科中查到的解释是:需求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的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的,又是最优的选择,这种选择是欲望达到有限的最大满足,即人们总是选择能负担的最佳物品。表现在消费者理论中就是在预算约束下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
我们可以看到,需求与人的欲望是息息相关的,而产品经理在挖掘需求的时候也是要从人的欲望入手,了解人欲望的本质。
然而,欲望本身却是可以伪装的,在我刚接触产品的时候,在与朋友的聊天中,我用椅子来解释需求,很直白的表示椅子是用来满足人们“坐下来”的需要,现在想来觉得有些过于简单了,其实反向思考就会发现,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坐下来”的想法,是因为觉得“累”、“疲劳”,人们之所以产生“坐下来”的想法,其深一层的想法则是“要休息”、“追求舒适”的心理诉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需求场景,我们知道在户外场景或者短暂休息场景的情况下,能满足这一类需求的最佳物品是椅子,而不是床。在这一层面上将欲望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我们便可以得到“休息的更好”、“更加舒适”这样的需求,针对“坐下来”这一行为出现了硬座,软座,摇椅,沙发,躺椅,按摩椅等等种类,用来更好地契合人们的这一欲望。
简单总结下便是需求需要需求场景的支撑,并契合欲望不断分类进化。
从生活拉回到互联网产品层,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思路去分析,对于大家都关心的“吃”的需求,美团、糯米在满足了用户“吃”的需求外,更深一层的满足用户“吃得好”、“吃得便宜”的需求,场景则在室外;饿了么、美团外卖则将“吃”的场景搬到了室内,同时还满足用户“吃得好”、“吃得方便”的需求;下厨房这类菜谱类产品则是将场景集中在厨房,以“动手去吃”为深一层的需求。
既然需求来源于人的欲望,但是为什么需求还有真伪之分呢?诚然需求是人欲望的体现,但是能够产出产品的需求,是要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这些需求可能来源于调研分析,可能来源于客户要求,甚至可能直接来源于老板的想法,而这些需求是否真的具有价值,却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及在特定的需求场景下,大多数人是否会产生对应的需求,需求场景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用户、时间、地点、社会甚至是政策。就像把梳子卖给寺庙一样,梳子满足的是人对于美的需要,而和尚与寺庙的需求场景则无法与此相对应,这个需求便没有价值,甚至不存在,但是施主与寺庙,在赋予梳子以祝福/祈福的意义,便产生了需求,而此时的需求早就不是人对于美的需要,转而为人们对于宗教的虔诚的需求。当然工作中判断需求真伪并不简单,甚至会出现调研时,被验证有价值的需求,最终被验证是伪需求的情况,因此判断需求的真伪考验每一名产品工作者对市场的把握。
“产品之神”张小龙曾今说过,做好产品,就要了解人性,了解人性中的“贪、嗔、痴”。“贪、嗔、痴”在佛教中是对人欲望的描述,人有欲望,欲望会产生需求。作为初期接触尚处于小白阶段的我来说,以上完全主观的观点还略显肤浅,但我相信,人性、欲望在产品需求分析上的重要性,只有深刻的人性认知,才能将产品打造的更加温暖有趣也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