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之前冲极简这两个字买来,双十一之后才翻开来看,泪目。你懂的!
本书不是倡导极简主义本身,是倡导一种对自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美好生活,从而舍弃那些阻碍自己达到这种美好生活的障碍。践行极简主义寻找自己的生命愿景,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目标为导向,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本书更多侧重于影响过极简生活的内在念头是什么,不断买买买的原因又是被我们内在的什么需求引起的。引导我们不断的向内探索。
我不需要拥有这些东西
作者是被一句话打动开始了他的极简主义生活,这句有魔力的话就是:我不需要拥有这些东西。这让我回想起我双十一购物的时候为了买一个两百多的旅行箱买了600多的东西。开始为了凑到400减50放入了购物车,后来在脑袋里的声音是:这个是要用的,这个也是以后要用的。所以干脆凑成两个单花了600多。而如果不是为了买旅行箱,其他那些要用的我当下并不需要。
足够
这就是书中另外一个概念了:足够!到底多少才够用呢?当下足够使用的就可以。而影响我们做到极简的就是我们总认为不够的念头。
有人挑战了只拥有33件衣服,有人挑战只用100件物品,有人挑战了一年不购买衣服。而挑战成功后他们发现以前对物品的不够感并不是真正的物质不够用,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满足感的需求。
三大需求:安全感,社会接受感,满足感
这就引出了人类的三大需求:安全感,社会接受感,满足感。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能识别到人性的弱点和触发点 ,(这个可以去看《影响力》那本书)那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过度拥有不等于成功和幸福。那我们就可以改变我们许多的看法,比如“可接受的”“正常的”“应该怎样”
当我们不再看待“正常的”成功人士“应该”拥有大房子豪车各种外在物质的时候。我们就有力量抵制住我们不需要的那些消费。就能更聚焦在我们真正需要的上面以达到极简。
极简的核心-用目标驱动极简,用极简提炼目标
做到极简,作者教了几个步骤:一,写下对生活的目标,二,选定频繁活动区域开始,三,一间一间的清理,四,去除重复的物品,五,和朋友分享效果,以保持积极性。
有的人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大部分人并不是那么清晰,没关系,先按照自己那模糊的方向开始清理。用目标驱动极简,用极简提炼目标。这就是极简的魅力所在,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极简,生活也确实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因为极简并不是单纯的丢丢丢。而是在舍弃的过程中不断的用启发性的问题和自己对话。
启发性问题和自己对话
在舍弃的过程中是不断的用启发性的问题和自己对话的。比如说“我们对杂物的定义是什么?不喜欢的?过时的?不能为自己生命增值的?干扰自己过上应有生活的?”每个人对杂物的定义不同,这也决定了自己舍弃的东西。这种问题的答案的不断出现和清晰,也就是在不断理清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千万别在过程中问自己“这个有没有用”。因为你会发现你可以找到N多理由说服你留下东西。
我想了想我对自己杂物应该定义为:不喜欢了的,影响我过自己想要的质量的生活的。这样想来的话。我是被杂物包围了的。大都是拉低了我的生活质量的东西。大多是低价多量的物品。而实际就算不贵我也用不了那么多东西。
再联想到儿子貌似就是从我卖给他的玩具超过5样后他不知道玩哪个了。一会这个玩一下丢掉 去玩另一个。这也是极大的影响了他的专注力。是要学学书里面的:只要最好的。
我们必须放弃成为那个不适合的人,才能真正欣赏我们实际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书中在建议如何处理难清的物品:工具,书本,纸张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打动我。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必须放弃成为那个不适合的人,才能真正欣赏我们实际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非常非常有深意的一句话。我们对自己也有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为此我们会不断的努力学习,去改掉自己不好的地方。还记得在那个修炼场里的时候,每次我并不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喜悦。我整个人一直很紧绷,当别人说你怎么学得这么苦逼的时候。我思考了很久。我可以说出自己身上1234567N条不好的地方,可半天才能挤出1、2条自己身上好的地方。我并没有去欣赏自己,没有去发扬我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诚如易经中所说知命方能改运。只知缺不知优点不也是一种阴阳不平衡了吗?那对自己都是这样的角度看待,是不是用着同样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老公和孩子呢?我想许多妈妈苦恼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何不考虑考虑自己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书中对书本的处理建议我也非常认同:记忆,看完后马上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和联想,于是就有了这篇导图笔记和文字笔记。
权宜之计-试验
跨出极简主义生活的第一步难也不难。书中建议我们可以先进行试验:给自己定个目标,用()天生活在没有()的日子里。把东西封存搁置起来。在实验结束后再来处理。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让我处理我最难割舍的书本。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整本书还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作者一直在引导我们把生活的焦点从财富物质上转移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人与社会的需求。
作者认为在践行极简主义的过程中就可以帮我们找到我们人生的愿景,价值观,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家庭,朋友,身体,信仰的事业是我们值得更花精力的地方。我们捐赠我们过多的物品时候会发现我们会拥有一颗慷慨的心,而这回馈给我们满足感和安全感,社会接受感的富足。这些是物质带不来的。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美国的慈善事业的繁荣。他们对人生命的意义的追寻。(《坚毅》)他们对人的兴趣大过于对事情的兴趣(《少有人走的路》《影响力》《游戏力》《人性的弱点》都是从人心理学入手)。
在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对毕业生的演讲中。在许多美国作者写的书中都会提倡人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做让自己热血沸腾,愿意奉献自己一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必定都是自己能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对他人做出了什么贡献。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还觉得作者结构不那么清晰,有些啰嗦,等这篇笔记写到这里后才发现这本书蕴含的深意有许多许多,而它是这么的触动我。特别是看到极简主义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设边界,对心灵带来的富足。让我也想来简化我的物品过一种极简主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