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龙是个好人啦!
又帅,又有智慧
诸葛思源:在行线上团课——快速找到并结识你想要的任何人。我们这堂团课是12名同学。待会的提问时间,名义上是70分钟,实则不设上线。(交代清楚课程费用、时间、补差价等)
课程初衷——尽管在行在帮助学员获取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带社交属性,但并不是每一位学员都需要社交这个元素,更别说还要为社交买单了···线上和线下团课在内容上的区别。
毕业后一直在互联网相关行业工作的我,很难理解一些传统的看法,譬如很多人认为,线上互动效果较差,信息量较少,同样的讲座听线上的就免费,现场参加就得付几百块钱门票等等,我保证自己讲的内容更完善更丰富。
这门课程的结构大致如下,我会先讲我自己找人的几个原则,而后给各位出6道题目,限时回答,中间则会穿插我推荐的几种工具和方法,
最后,如果大家要求还会给大家介绍我在行业上我所举案例中12个典型案例的执行过程,再最后是问答时间。
现在进入第1个部分,几个原则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有正经事才找人,没正经事不找人谈情怀谈人生,当然参加同学聚会、朋友聚会是另一回事。之前有学员要找成龙,理由是他老婆想看看成龙跟成龙聊个天,且不说成龙既不好看也没文化,这种纯粹要观赏明星,吃饱了撑着的事,我是不掺和的。
我也找过明星,人家都亲自回我,那是因为我有高度相关靠谱的事跟人商量。另外有位陕西学员说,北方人习惯跟人闲聊,寄希望于在偶然中碰出些火花,谈出点机会,而南方人则目标明确,找人聊就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特别实际。从前面的问题里,大家可以看出,我是南方人。
[if !supportLists]2. [endif]作为纯互联网人,从互联网线索出发去找人,直接联系到本人是我的第一选择,朋友介绍第二,上门去赌则是万不得已的下下之选。请大家理解,尽管我找人会比较高效,但并不是没有代价和成本的。譬如我从安娜堡飞纽约找鲁宾那次,交通费用就超过9千元人民币,更不用说学业上的损失了。所谓找到人并不一定得见面或拿到手机号码才算成功,而是找到一条促达此人的渠道,当你通过该渠道传达信息给此人的时候,你内心相当确定此人能看得到。如果你写一封纸质的邮件,通过邮局寄给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那么他能不能看到信件内容,在你心里是没底的,所以说,邮政就不算一条合适的渠道。
[if !supportLists]3. [endif]我不是像猎头或HR那样去找人,如果大家注意看我的12个实例,那么可以发现我是侦探一的的,就像鲁宾身边的FBI人员所评价的那样,我在追踪鲁宾,鲁宾的安保人员同时也在追踪我,我们互相追。所谓侦探就是要捕捉明确的目标,你知道他是谁,或你知道他就在哪里,但苦于联系不上,在这种场景下,我找人是高效的。而我并不像猎头那样,会根据几个条件把大体上符合的几百上千人都抓来谈一谈,所以我不能帮学员招聘,也不能帮他们做桌面研究,决定他们需要找谁和应当找谁,当然,我下面要讲的方法论对扩大自己的人脉网还是相当相当高效的。
[if !supportLists]4. [endif]在本团课范围之内,我不帮学员具体找人,因为我曾帮学员找过人,但往往90后的基层人员,一上来就要找大集团的一把手,你给他找到了,他还默认你必须帮他撮合生意,否则他就暗暗不爽,人性如此,我只能回避。
[if !supportLists]5. [endif]找厅局级以上官员,尤其是那种不想让人找到的官员不是我所擅长的。因为这种人不仅年纪相当大,和主流人群有代沟,心态不太open,还非常敏感。而且他们各有各圈子,并不是进入他们的一个圈子就能进到他们的所有圈子。
进入2、3部分,题目和工具。在此要说明的是,题目都是真实出现过,并被我解决过的问题。而工具呢则都是常见的,而大家重视不够,利用更加不够的工具。
第1题:我老板,富达亚洲的创世合伙人、阿里的首轮机构投机者谭先生希望找JI13聊聊商务合作或投资的事。我用1分钟,就找到了此前从未联系过的JI13,把这事告诉他后,他半小时就给了我积极的反馈馈,并和我老板直接开聊,我老板对我的找人效率十分惊喜,如果您站在我的位置上奉命去找JI13,你会怎么做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抢答,第一个答对的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