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佩琪
高中时就有同学向我推荐这本著作,只是那些日子里一直不得空,想着这样的书总要好好找段完整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才好呢。然后大学生活便这样匆匆到来,也并不似常人想的那样,大学就是那样的自由,空闲,总是要让自己充实满足起来的,好吧,也是鼓不上什么特别充足的精力来读了,一直很害怕名字很多的小说,何况是百年孤独这样讲述百年家族史的著作呢。而今读完,却也感畅快淋漓,这样的书,果然很适合现今大多数都周期性抑郁的人们。
这样一部魔幻现实主义著作不同于一般的魔幻小说,如我们熟知的《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这些小说都在书中将魔幻与现实分裂开来,有着鲜明的分界,及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之间互不影响,而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将南美的历史文化与魔幻相结合,以历史文化作为背景,却“一本正经”地描绘着荒诞的画面情节:一场下了四年一个月零两天的雨,寂静的夜里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老祖母乌尔苏拉死时越缩越小变成婴儿的身体,第四代的美人蕾梅黛丝扯着床单飞上天空不见踪影……其实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重要的是现实,而并非魔幻,魔幻只是一种手法,反应现实才是目的,一些经典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除了人们所说的塑造了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站在了一定的人类历史高度,更在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写作路径,让读者在新鲜惊讶之余,鬼使神差地进入了由作者所描绘的“叙述迷宫”之中。总之很幸运在这样的年纪读到这样的一本书。
一开始让人觉得头疼,但是全本读完又觉得是点睛之笔的就是家族中不断重复的名字的使用,一开始会让人觉得分不清人物角色,读起来很幸苦,但情节却又吸引你,让你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本,如饥似渴的读下去,可是终于到了合上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名字的重复不仅仅只是南美洲的文化,名字的延续,更是在深层次的精神方面有着相同延伸着的孤独,虽然是不同形式的孤独:第一代布恩迪亚孤独地死在了那颗树下,早已失去了思想意识,沉静在与普鲁邓西澳苍老灵魂的沟通之中,也最终感受到孤独;第一代女性乌尔苏拉也是在生命的尽头感到,虽然忙碌了一生,却一直活在家族的建立中,而迷失着自我;上校无疑是家族中核心的人物,直面孤独,不抱期待,没有留恋,更不用说是爆发,与父亲相似的场景离开人世却显得更安逸祥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对世界的留恋才终于出现,参观奇妙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的内心涌动,最初心动却被时间模糊了模糊了面容的爱人,而家人却最终没有出现在他存留世间的最后画面里;阿玛兰妲在反复拆开又重新缝制自己的寿服里,在对蕾梅黛丝的遗憾里,在对两个曾经深爱并追随她的回忆里,直面自己的死亡并亲手操办了自己的葬礼……备受尊敬的布恩迪亚一家,到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代已经没有人记得曾经显赫一时的辉煌与荣耀。
日子仿佛可以无限延续,许多人在这种延续里看到了重复与轮回,诅咒一般的命运将这个家族的人缠绕在一起。没有人打算好要如何过活,但在命运的关口,总能醍醐灌顶地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仿似天启。书中以作为神袛一般的存在,早在百年前就预言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升华,一瞬间把人的形象压在脚底,让之前的所有过往都变得可笑至极。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退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份传递了百年的孤独,是整个国家封闭落后愚昧和腐败的缩影,同时也是在经过种种艰辛的探索后仍然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的无助感。如作者马尔克斯自己所言,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源头是爱的缺失,要么是缺乏爱的能力要么是由于天性或现实而无法投入爱,所以马孔多是由最后的小奥里亚诺和他的姑妈结束的,失去了孤独,这样的蜃景之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家族中的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来逃避自己心中的孤独,这与生俱来的孤独唯有爱能填补,但天性对爱以及爱所可能带来的伤害的怯懦,对失去孤独的恐惧,戏剧般循环往复的命运以及朝着悲剧推进的现实让爱情的产生本身变得无比艰难。
孤独是永恒的,孤独也是可耻的,这样来想,怕也觉得这本《百年孤独》也是负能量满满了,但我仍希望自己能像布恩迪亚家族里的人们一样,肆意妄为地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热烈燃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