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之中的鄙视链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到群内发生的一件事,一名作者写了关于秦始皇的作品,而非遗的粉丝硬不让这个作者打上非遗的标签, 认为作品不史实,有杜撰的成分。于是非遗的大佬作者的粉丝和这个作者的粉丝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撕逼大战。

在X光,非遗标签,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主要呈现的作品是根据历史真实故事或人物创作的作品。最近出现了一些怪像,很多作者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新作发布在非遗区,因为非遗区的竞争没有古风区那么惨烈(古风区的大佬比较多)。所以但凡有一点跟历史沾边的作品,全部迅速涌进非遗区,甚至有一些只是主角用了历史人物的名字,但故事情节与该历史人物完全无关的也会发进来。

所以,许多非遗的作者对于这种随意占用资源的现象产生了诸多的不满,无形的鄙视链也在悄悄形成。

这样的鄙视链的形成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因为非遗作品和古风作品本身定位不同,直接造成了这样的鄙视链。就好像歌剧和流行歌曲,唱歌剧的人容易鄙视流行乐手,是一样的道理。

首先,准入的门槛是不同的。古风作品,只要是以古代为背景即可成为古风,不用严格进行考据,严格遵守当时的民风民俗进行创作。作品内容可以随意发挥,更可以是穿越文,主角满脑子现代思想。但是非遗作品,是需要严格进行考据的,明朝就不能出现宋朝的流行,上到皇权官制下到百姓生活,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不能满口跑火车。

其次,创作花费的成本不同。古风作品的创作几乎无需花费创作成本,只需提笔写下剧情,陈情直叙就可以。但是非遗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考据,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实的?还需要甄别各类文献的不同观点,然后给出最为贴近事实的真相还原。况且以现在的生活作为举例,现在的流行不断在改变,十年之后,人们的观点和观念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在古代,虽然时间周期可能相对较长,但是风土人情也会一直改变,所以以偏概全是非遗作品最忌讳的事情。

所以因为这些零零总总的原因,鄙视链是必然存在的。许多古风作者会觉得很委屈,凭什么不让我打非遗标签,大抵的原因也在于此。毕竟有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严肃的,不是通俗文化那般随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如何将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带到设计之中。案例中时钟的表示方式,和现实接近更容易被人理解。联想到,排队吃饭的队列,银...
    abenking阅读 351评论 0 0
  • 正如丘吉尔说的:“我从酒中得到的东西要比酒让我倒出来的东西要多。”在一场宿醉后,是该写点什么纪念一下。 三千多年前...
    奔跑的达达阅读 302评论 0 3
  • 昨天大概是浪的很愉快潇洒的一天. 上午季后赛warrior的逆转心惊动魄却还是很稳,听到Durant对教练Kerr...
    Elitack阅读 16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