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的概念虽然早就知道,并且了解其中重点的步骤,但如今在看了这本书并且自己设计练习,进而想到传播给周围朋友时才有了自己更深刻的体会。
这本是一种观点的重塑:首先要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获得快速的成长,如果不经刻意练习地重复,即使时间再长,也不一定会增长有价值的经验或技能。
其次,我理解的有关刻意练习的核心是:有目的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比如几分钟的一个练习内,根据最优秀人的标准,给予自己最大化的反馈。这是一种针对某种技能上的提升练习,是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成长用创造性的方法给予自我指导或者通过“教练”的角色对自己指导。
在和朋友传播这个理念时,才发现了大家思维的差异性,才发现了“知识”传播的难度。结果是不仅自己的观点被朋友反驳,自己想表达的“刻意练习”的优点还是没有展现出来。此外,自己的例子在影响力上我想还是比其他地方的例子更具操作性与说服力。
我是这样跟朋友讲的:刻意练习就是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让我们缩小从新手到专家的培养时间,能够有意识地用某种方法训练自己。本来想举的例子是:让朋友设想一套网球训练方法,目的是想证明:有目的地网球训练要好于无意识训练。想举得第二个例子是:让朋友设想自己学得最好的某方面知识,目的是想证明:向优秀者学习有利于达到目的。
但实际的得到的反馈是:朋友设想出的网球训练计划也包括了技能的拆分,然后是针对“力量,姿势,发球”分别练习。第二个例子中列举的方面是:某种补水化妆品的了解。
我想证明的观点却没有提到,甚至不明白怎么提。哪里出现问题了呢?
针对第一个例子,我的评判共两点:第一,虽然也是某种拆分,但还远没有达到对技能刻意练习的地步,因为朋友并没有意识到即使是简单的技能,还是有很大的拆分空间,比如:姿势还包括手、脚、身体协调、肌肉的运作等等,力量还包括发力部位、发力速度等的训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说,并没有意识到每种进阶的技能也有可能由若干小技能组成。第二,这个例子确实不具备说服力,因为我想展示的是一种刻意练习的方法,那么现在想来,至少要包含以下几点:我能提供哪些训练指导,练习中有何标准,要达到何效果,有无成功先例或者对照试验。但例子中全未提及。
也就是说,要想把刻意练习这一理念说清楚,那么首先应该解释:什么是刻意练习,最好用共同已知的,有对照的例子证明这样做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及刻意练习和普通练习有什么区别?
那么,我所用过的“刻意练习”并取得”自认为有用“的例子即:词句的拆分,想象力的练习,自我知觉反思力的练习,能让我理解力提升—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以及有意识地练习字母的书写。
但需要更为突出的成果才能证明这一理念的好处,因而在此设计:
1-3遍:脑图,归类;标准:自己的语言复述;
4-6遍:语言专业化,记忆,修正,分析;标准:条理清晰、指向明确地输出;
7-10遍:归纳,联系,再解释/应用他处。
那么针对第二个例子: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确实具有实际说服力的例子:无法证明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其心理表征才是进步的推动力;或者反向:从最优秀者身上学习有利于更快的进步,以及自我的精进。这也许就是践行的难点:无法看到实际的操作步骤,甚至觉察不出其重大意义;进而有可能在还没有践行、检验观点时就开始反驳,质疑。那么证明方法也很简单:自己先做成功。
因此,对于刻意练习以及重复、遵循大脑规律的学习法等等,这些方法论的探索我还是觉得很有必要,通过交流也越发明白自己目前的缺陷:最主要是自身证明的力度不够,即自己根本没有做到以上理念,或者还并没有掌握其理论精髓(但转而更加证明了践行的重要性以及巨大意义——自证。)
其次,自己的证明以及方法论优越性的推论都是在自己的脑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在推演,确实是以自己的假设对周围人进行推论,那么更加说明这种实际交流的重要性,也督促自己更有效地进行探索:切身的例子更具影响力以及实际操作性;因果逻辑很重要;有对照的例子更具说服力;有详细简单的操作方法给听者践行检验最好,也许实质改变是需要时间与耐心来看到,但想要产生影响,开始的阶段或者第一个建议必须见效明显,至少有心理或者精神的促进作用;最后,写作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前设计这种对话,在平时积累这样有说服力的例子,并尽可能得到反馈,从而使平时的对话更为有效。
也许假设:向陌生人宣传这些理念,说服这些理念,也许更具实战性,更能收集对于理论认知的偏差,有利于寻找到理论和践行间的天然差距——即加快“知识体验”的过程。
除此之外,另外发现的对于“刻意练习”及相关理论的认知,真的会有:
1.时间久经验就多的认知—其实在过去自己也是这么认为,只是也觉察到也许不是这个样子。
2.有逻辑的思想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自己倒不相信,因为看的文章告诉我:逻辑需要刻意培养与学习。
3.辩证法看问题的不足:只看到两面性,忽略了其他方面可能性的寻找。
4.并不是所有不优秀的人都没有好方法,相反,成功的必然因素太多,方法也只是占有一部分的因果联系。但每个人的上升空间就在于:方法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永远都有学习和更新的必要,更有开放吸收的必要。
5.读书的选择很重要,方法与眼界的拓宽很重要。
6.关于元认知:很多人的思考确实是无意识的,但并非完全不具备元认知力(此处也显示,目前自己对于元认知的理解太少):或许分析与反思就是元认知的体现,只不过并没有刻意开发而已。
7.不认为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更承认这样的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劣,没必要学习。
8.自我认知增加:对于有些“老师”文章里剖析的大众心理,真的不是所有都要往自己身上套的,或者说感同身受很重要,交流很重要,因为只有多探查他人想法,才明白思想有多么大的差异,才明白“老师”所指的现象到底是哪些具体的客观内容,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经验与经历进行自我推理。而一旦捕捉到了正确至笃信的内容,那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践行,去守护。
因此,践行之路阻且长,但我会一直进行下去。
有一天,我会身体力行,最起码要将元认知和刻意练习的观念影响给更多想提升却没有方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