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冥想静修时,坐在餐厅里,品尝着食物,有时会深深沉浸在食物的味道和质感中,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吃的是什么水果、什么蔬菜,不知道是什么。回想起当时的感觉,没有任何故事附着其上。我回想起来的只是那种感觉非常好。
有时我会想,“本质”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阻碍我们清晰的感知。一种情况就如“极好的一杯红酒”的例子,本质感强烈,激发出的感觉在“无本质”的体验中是无法实现的。但有时本质感太弱,以至引导你完全脱离了这种体验。我在静修时,沉浸在树干的纹理中,或许是因为抛弃了平常树木本质的感觉——那种感觉没有任何力量,好似在说:“这只不过是一棵树,你可以径直走过去,去做别的更重要的事情。”我们通过本质感给事物打上标签,而标签的一种使用方法就是把事物归档,不必再在上面花费时间。
婴儿会深深沉浸在图形和纹理中,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培养出本质感这种归档系统。
他们尚“不知道”周围的“事物”是什么,因此世界是一个待探索的仙境。
有时看不见本质反而使你体会到事物的丰富性。
在我们家我是最具有好奇心的人,可能可我一直从没有相信什么事情有本质有关。
想想从小和孩子的过程,我的好奇心从来没有消失过,但是孩子却越来越没有好奇心。
很多人说孩子没有好奇心是因为父母,至少我和我孩子不是这样的。
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学得越多,越认为自己聪明,越有规则感,也就是对事物有太多本质的认识,就会越没好奇心,所以,我们看到孩子没好奇心,父母没有好奇心,就认为是因为父母没有好奇所以孩子没有好奇,在家庭教养上有太多这种自以为是的因果推论。
在我看来这种因果推论是因为人类想要确定性,掌控性导致的,其实和事实无关。
而有的时候也正是这种推论才是父母养育孩子最大的问题,它过于强调父母的重要性,过于强调父母的责任,同时,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忽略了去看到,发现,尊重孩子,协助孩子用他本来的方式成长,让每一个家长去寻适合自己和孩子独一无二的相处模式的可能。
我自己教养孩子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我相信家长有好奇心孩子后有 结果孩子没有,而没有好奇心后带来地痛苦如此明显。
如果我当时明白孩子就是孩子,家长就是家长,我有好奇心孩子未必有,我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理解孩子并没有贴合着孩子来,一切会不会不同,而不是沉浸在我在做好妈妈的幻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