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允许自己和他人保留隐私,他们相处得更舒服,更从容。
我曾经读过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你的,是你的;不应该是你的,甚至不要说话。
在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要看清自己的处境,做不卑不亢的人,做适当的事,可能不聪明,但一定要有分寸感。
特别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要恪尽职责,不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才能交到真诚的朋友,留住真诚的感情。
认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
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这句话:路遥知马力,久久见人心。
我们都认为,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很长时间,我们自然会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但事实上,真的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不满。
在麦家的小说《生命之海》中,主角上校是小山村出去回来的传奇人物。每个人都很好奇他经历了什么。
有人羡慕他不工作却衣食无忧,有人探究他肚子上被刺了什么字,有人想靠近他却忍不住鄙视他。
直到被日本人带走的上校不光彩的经历曝光,他身上所有的光环都黯然失色,成为大家鄙视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秘密而不宣的隐私,也许不光彩,也许太黑暗,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过分探索别人的秘密。
人性本来是自私的,当我们知道别人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时,自然会看不起别人,这对彼此相处不好。
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允许自己和他人保留隐私,他们相处得更舒服,更从容。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清平山堂话本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了解别人内心的想法并不容易。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他,不必过于批评别人的言行。
孔子,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3000个弟子。有一天,孔子出去看着天空下雨,但他没有伞。他周围的人建议孔子夏天有伞,向他借。
孔子说:不,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他不借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老师;他借给我,他肯定会心疼的。
孔子很了解子夏的性格,但不会让子夏难堪,而是从子夏的角度为他着想,作为老师却一句批评的话也没说。
试想一下,孔子教育子夏不要吝啬似乎并不过分,但子夏的心理会怎么想呢?很有可能在心里疏远老师。
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脾气,但我们不能随意批评和批评,因为我们不是别人,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情况,所以我们没有资格随意评论。
相反,我们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真正感同身受,在分寸感的加持下,才能真诚恰当地说话。
责任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说,真正的朋友,当你可能犯错误时,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我们都知道朋友很少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责怪别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到目前为止不会让对方尴尬。
罗伯特·伍德鲁夫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有一次,他去看了一个装瓶车间,发现车间很脏。他打电话给工人,对他说:
你最好在第二天打扫你的手术室,否则你很快就会发现你被换到了另一条生产线。
瓶装工立即抗议:清洁有什么用?第二天又会恢复到老样子!显然,装瓶工并不相信伍德鲁夫的批评。
经过一阵紧张的沉默,伍德鲁夫盯着装瓶工的眼睛说:你每天都要擦屁股,不是吗?他说话就走了。
与严厉的指责相比,我们更愿意接受幽默和有空间的批评,这将使听众更容易理解自己的错误,从而更愿意纠正,而不影响彼此的关系。
如果你不想让别人远离自己,你应该掌握批评的适度感,这不仅可以缓解矛盾,还可以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能力。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自尊一直是少数人必备的德性。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不可能找到服从他人统治的人。
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但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如果他们过于重视别人,就会显得自己没有骨气,反而会被看不起。
朱文,后梁的开国皇帝,曾经带着一群大臣走出大梁城。走了几十英里,他在一棵大柳树下休息。朱文称赞这棵大柳树:好柳树!
大臣随声附和说:真是一棵好柳树!朱温又说:这棵柳树可以做车头。大臣们也表示赞同:的确是做车头的好材料。
事实上,柳树根本不适合做车头,这时有人说:这棵柳树虽好,但做车头一定要用夹榆树。
朱文的脸立刻改变了,责骂那些奉承的大臣,当场杀死了所有卑微但没有底线的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没有被别人接受。
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没有必要因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过于看不起自己。只有平等相处,才能让关系更轻松。
掌握与人相处的分寸感,你尊重我,我也同样尊重你,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收获真诚坦诚的人际关系。
人们不必退休,退休是艰难的。
我们都听过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但没有人告诉我们忍一时和退一步是什么时候。
这导致有些人把一切都放在宽容的第一位,直到他们退缩,他们会责怪自己做错了什么,但他们不知道这只会打破他们的后路。
我读过一部《让步》的微小说,讲的是很久以前在北京繁华的街道上,有一老一少两个补鞋匠,手艺极佳。
但由于地方有限,两人挤在手掌大的摊位前抢生意,去补鞋的人很担心。给年轻人补。老人有多穷;给老人补,年轻人挣钱娶媳妇。
为了不冒犯他们两个,想补鞋的人选择多走一段路,找另一个手艺一般的补鞋工匠,但是他们的生意都淡了。
今天早上,老人没有出摊,年轻人心里窃喜。中午,老人空手而来,看到年轻人的生意有所好转,于是两人协商后轮流出摊。
生活活中,很难遇到竞争和排斥。我们需要根据情况决定对策。盲目强硬可能没有好结果。当然,盲目让步也会委屈自己。
只有把握好进退的尺度,才能在旋转中为自己赢得最好的结果。这种分寸感需要我们具备分析具体情况的能力,胸怀开阔。
最后写: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存在,万物不存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分寸感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但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需要掌握这些基本尺度。
当我们都能有分寸的时候,即使不聪明,也能保证自己活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