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看到成果,发酵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01
当初一块儿考研的朋友决心今年再拼一次,4月份便开始准备,他的目标依然是北大。
那天他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我:“这题你会么?”
卧槽,连大图都不用点开就知道是高数,果断耿直地说不会。
想起当年在图书馆复习的时候,他拿着一本儿厚厚的草稿纸,各种演算,不明觉厉。
他跨专业报考就算了,还特牛掰,文科生考工科的专业,我只能默默地拿起传播学继续死记硬背。
这是一件值得敬佩且充满挑战的事情。就像他说的,以为自己已经拼到了极限,结果才发现其他人轻轻松松就能写出答案。
史铁生说:“人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透露着各种无奈和叹息,但人又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在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不断的寻求着自我最大的极限。
与其耿耿于怀,不如顺心而为。
02
韩寒的《告白与告别》里有这样一段话:“这世界上有太多的能人,你以为的极限,弄不好只是别人的起点。所以只有不断的进取,才能不丢人——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要学习,真的。”
我一直很喜欢韩寒,激进而不激烈,淡然而不淡定。
经常听人说起“圈子”,做营销的时候也会多次提及圈层营销,而每一个圈子都有共性,你的经历和知识储备就决定了你所处的位置。
曾经在周国平先生的读者见面会上,有读者问及:“怎样才能做到像名人一样,每天喝咖啡、晒太阳、旅游、聊天”。
先生回答道:“那就只有病了才能做到。”
确实如此,因为你没有看到他们挣扎着如何去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成功,整晚冥思苦想着如何创作更有价值的作品。
当你觉得自己很牛逼的时候,还有人比你更牛逼。这个世界太大了,人太多了,牛逼的人也太多了。保持谦逊的态度,没有什么好值得炫耀的,你以为的极限,说不定是人家的起点。这个世界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也没有坐在原地不劳而获。
你所羡慕的那些人,往往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努力着,外在的表现,只是对这个世界小小的伪装,私下才是对世界最大的诚意。
03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创作者,时而灵感喷发,深夜思绪乱飞;时而灵感枯竭,葛优躺配上脑残剧。
最近因为工作需要,看了很多财经类书籍,才发现原来看小说练就的一目十行的技能,完全不管用,字字句句都要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都需要查看资料。
曾一厢情愿地认为,所谓金融就是可怕的数据和公式,拒之千里,现在单纯以旁观者的态度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却被迷住了,这种魅力随着年龄地增长而越发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不懂金融的星座大师不是一个好广告人。
当这些所有的东西,在内心不断发酵,起点或极限也就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