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私生活混乱的阿炳能拉出《二泉映月》

家教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他从小是叫着当道士的父亲作师父长大的。他的父亲在音乐上的造诣对他的影响颇深。

天赋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同他一样遭受生活冷遇的生灵数不胜数,更多的是成为默默无闻的炮灰,湮没在俗世的烟尘之中。而阿炳能够用他的二胡,将生活的杂碎调和加工,选在一个宁静的夜,吐露心中的惆怅失意,音为心声。

仿佛一块被炭黑裹满的金石,只要遇到那洗去它污垢的清水,便要发出亮光,光彩夺目,与日月争辉的。

境遇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痴迷

不疯魔,不成活。但凡在某一领域作出非凡成就的天才,都非常痴迷自己的创作活动,不达到内心的目标誓不罢休。如同梵高之于绘画;莫扎特之于音乐;李白之于诗文……

阿炳将二胡视作自己的左右手,时刻不离身,只要有时间便会听到凄美的旋律从他手上流出来。人生于世,除了自己,没有谁会真正关心你是否功成名就,是否问心无愧,乃至于死的时候,除了亲友,你的生死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

除了传世的《二泉映月》,阿炳的其他曲目《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在深夜的时候听来,仿佛可以亲眼看到瞎子阿炳就在自己眼前不疾不徐地拉着他的二胡。

这样一个灵魂乐师,即便他之前多么不检点,也掩盖不住身上的光华。

人们这一生,可以听到、看到、读到、尝到音像书味等各种酸甜苦辣,幸福阈值也跟着发生变化,唯有对真善美的感受是不变的,当灵魂受到撞击,之前的种种坎坷惆怅便烟消云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阿经不是专业的音乐评论人,只能将自己浅薄的听觉体会记下来,更多的,就像那二胡,只可耳听,不可言传了。

图片来自堆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乐器小传写到此篇,二胡压轴出场了。 这是我的本行,如果真要我放开了说,估计三天三夜都不带重样儿的。 可是呢,千头万...
    芊语芊寻阅读 5,604评论 17 25
  • 同事给她8岁的儿子买的暑期读物,我与她同龄,她说这是咱们小时候的书如何如何,我就哑了,为何我小时候没有读过?细想,...
    黑皮豆豆阅读 7,307评论 0 0
  • 他们告诉我:村子里住着一群臭虫。那群臭虫掠夺村民的粮食,吐出的血里包含着剧毒,他们身上带着致死性的感染病。这群祸...
    叁月八阅读 1,599评论 0 0
  • 今天下午因为工作聊起来一个人,大家还都认识,都挺熟。先说起来那个人针对下午的事对他提出了不满,旁边的人却纷纷列举了...
    漫缦阅读 1,014评论 1 0
  • 1.偶对象保存:Map接口 偶对象指的是一对对象,即两个对象要同时保存。这两个对象是按照key=value 的形式...
    Mr_chong阅读 1,81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