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纪念我离去的小姑。
(一)
“开来言,就来骂,骂斯因个……”
“侬嘎不听话,咿呀呀啦……”
又是一年清明节,窗外细雨飘纷纷。
下班回家的时候,路过邮政局那一家卖磁带的店,耳边传来这样一阵阵老家独有的采茶曲(其实具体戏词我还真不知道……)。
这一声声乡曲入耳,令我不禁思绪万千。
我的小姑,就是采茶戏的爱好者,也是一位优秀的乡村采茶戏出演。可惜,在那年的临夏,却天人相隔,如今只能戏曲声里忆昔容。
(二)
对采茶戏的印象,喜欢上采茶戏,是缘自于小时候,缘于我小姑,缘于我老爸。
年轻的小姑是方圆十里最美的姑娘。她淳朴能干,身材不高不矮,苗条健康好脾气,性格开朗且柔和,爱笑,笑起来的时候,满眼睛盛着惹人亲近的力量。
那时的农村,没什么娱乐节目,可是这些都难不到乡亲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正我从有记忆来,我们家里的大队就有一支村里自己的戏团。
戏团分文戏和武戏(采茶戏)。文戏是比较讲究演员行头,妆容等,对演员的演技也有稍高要求,唱腔和动作一板一眼都讲究到位。
而采茶戏相对就简单点,只要剧情通俗易懂,稍微上点妆,换件衣服,有时就是自己的衣服穿着直接上台,只要不是演得太不好,大伙儿多来捧场。
往往一到晚上唱戏的时候,那场面是人头攒动,刹是热闹!
(戏的分类这些都是听老师傅说的,我也不是很清楚。说错了,大伙儿给纠正。)
但是因为那时的农村家家还是很简朴,不富裕,所以采茶戏是日常的戏。基本隔三差五就要出一场戏。
因为小姑和老爸每次都有戏份,老妈晚上必然带上我,我看不到,印象中总是爬在妈妈的肩头,探着身子,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盯着戏台。
那时的乐趣才是真的乐趣啊,我满心满眼的乐呵着!
台上笑我也笑,台上乐我也乐,当真应了那句“唱戏的是癫子,看戏的是疯子”了啊!
尤记得,小姑演的《崔氏逼嫁》,那个丫鬟的神型恐怕至今都无人能比。小丫鬟柔柔弱弱,扎着2个丫鬟结,那眼神那步伐,活生生的像是从古代图画走出来的小丫鬟一个,惟妙惟肖……以至于后来其他村出戏,派人多次向小姑借鉴其扮相和扎的发型。
小姑装扮的丫鬟很神似,装扮官家小姐来却也不含糊。
那年夏天在老家的祠堂里,祠堂古旧,地面是灰黑的土,有个天井,下雨多了就会长有青苔,小时候对祠堂的印象是肃静,是阴森(这边又有另外的故事)。
那天演的是一出文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十八里相送这一幕,其中女主角“祝英台”是小姑扮上,“马文才”是老爸(原本老爸是梁山伯)。
戏说梁祝三年学堂终要分开,只见我小姑扮演的祝英台深情款款的看着相处三年的梁山伯,三番五次用言语试探,井边双双临镜,树上鸟儿言喻,顾盼生姿,柔情又不失大家小姐的矜持……引得下面的观众一阵一阵喝彩声。
偏那个梁山伯就是个榆木脑袋,怎么也开不了窍,我当时都替小姑急得直想开口叫啊,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再后来第二天就是《梁祝》化蝶这一幕,换男女主角了,这一幕太悲,以后有时间再续。
后来,小姑嫁了,嫁给了小姑父。小姑父是个退伍军人,文职的军人。当时听说也是慕名而来,看中我小姑的多才多艺又能干。而小姑当然也是一眼就相中喜欢的。因为小姑父在那个年代来说,有文化,长得斯文又帅,年轻的妹子,那个不爱呢?
嫁了人的小姑一如既往的勤劳,姑父家其实很穷。如果说奶奶家是贫下中农,姑父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两家是半斤八两,谁家也好不到那里去。
姑父是长子,早丧父,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几个,只有一个寡母。俗话说:长兄如父。
成了家的小姑一家要照顾弟弟妹妹,所以那时的农村只能种更多的地,养更多的猪。
吃的粮食,卖的甘蔗,新鲜的毛豆蔬菜……等等,什么能换钱,就倒腾什么。
可是那个年代,能维持一个家基本的温饱是多么够吃力的啊!
我漂亮的小姑,眼见她圆圆的脸瘦削下来,眼见她苗条的腰肢弯下伸直喊腰痛,眼见她人前开朗人后犯愁绪,我的小姑,被生活的重压变老了。
后来我长大了,出去县城读书,然后又出广东去打工,除了过年去拜年,我很少去姑姑家走动了。
听到老爸老妈说小姑病了,我还是在外面上班,说小姑是肝上有问题。
那时表弟表妹都还在读书,小姑家那里有什么积蓄,只能眼巴巴的愁。
然后大哥,大表哥他们和大姑二姑老爸大家一起想办法筹钱救治,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摆脱了病危。但是医生说,不能太劳累了,以后劳作要少一些才是,因为身体太虚弱了。
小姑终于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了,她着实想好好休息,但是农村的人那里有什么能全部放下,记忆中,刚恢复了的小姑回到家里还是忙东忙西。
那时我已经在外呆着三年了,直到我回家生二宝,才又见小姑他们。
因为老家去医院远,却离小姑家近,我大着个肚子去医院检查一点都不方便,小姑就叫我去她那里住。
小姑还是一如往常的热情。
她怕我没营养,干炖了一个狗肉包猪肚,硬是要我吃掉。我的小姑,彼时的您自己都还是病人也是要营养的啊!却顾着我这个侄女,我热情而善良的小姑!
再后来生完二宝我又带着小孩一起回去外面上班了。
后来小姑的信息时不时是从老妈那里得来,身体还好的,身体怎么又感冒的……
这样的信息断断续续从第一次发病愈好坚持到第五年,那年老妈说您小姑可能真的撑不住了,再次病发,这次医生都说回天无力。
我美丽的小姑,生命走到了尽头。
她瘦得只有骨头了,脸是越加瘦削,成细尖模样。身上没有一点肉似的,那是常年病魔折腾的。
那时表妹已经学成毕业了,表弟也可以打工自立,正是吃了一辈子苦的小姑他们享福的时候,可是,小姑,您怎么那么福薄啊!
您开朗的性格,您爱唱戏演戏,放在现在可是如鱼得水,悠闲自在啊!
可您却离开了!那个临夏我们送您入土为安,那坟土淹没您,您安息了。
多少次晚上一下班经过广场,我总会情不自禁的停留一段时间,听一会这边的采茶戏,我幻想着这些个演戏唱戏的,里面有我小姑喜欢演的角色,幻想着,常常入迷……
乡曲戏声里,我知道我喜欢听的不纯粹是这采茶戏,还有延伸出来的浓浓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