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因为颈椎不适,我走进了一家三甲医院针灸室的大门。在那里治疗的时间不算长,两周,可是我却仿佛看尽了人的一生。
01
他,是一个命苦的孩子。小学时的一次意外,导致他重伤昏迷,行为能力和心智均严重受损。肇事司机拿出了仅有的二十万之后,便杳无音讯。为了支付高额的医药费,父母卖掉了唯一的房子,租住在医院旁边。而他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个月后,终于保住了生命。然而,他的智力却恢复得很慢,走路要依靠拐杖。医生告知:他的康复之路还很长,要做好心理准备。
母亲为了照顾他,辞去了工作;父亲单位觉得他们家太可怜,让他继续在单位工作,而且有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请假。父亲得知那个消息时,热泪盈眶。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此前还是精神抖擞,短短两个月,竟已是满头白发。
母亲带着他跑遍了当地的康复中心,大家几乎都摇头:缓解可以,若要完全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几乎不可能。母亲没有气馁,一边做着康复治疗,一边在周末时跑到外地去找名医。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找到了这家医院,医生表示,可以尽力帮他治疗,但是能到达什么程度,还要看他的造化。
就这样,母亲带着他来到了另一个城市。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有点被吓到了,因为他长得非常高大,而且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横冲直撞。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背后有着这么一段故事。
经过医生的调理,他的疾病已经好了很多。距离事故已经六年了,他从那个小孩长成了一个大人,只是智力还是没有恢复正常。有时候,为了要针灸,妈妈要帮着他解开纽扣和衣服……或许,有时候,妈妈还要抱起这个比他高大不少的孩子。那天,医生开玩笑和他说:给妈妈香吻一个。然后,他真的兴奋地吻了吻妈妈的额头。那个动作看起来有些笨拙,可是大家都哭着笑了。我恍惚间,看到他妈妈的眼里噙着泪花。
02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小男孩的时候,医生正在给他做针灸,小孩看起来白白净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特别可爱,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把。可是,他受不了针灸之疼而发出的嚎啕大哭的声音,让人心疼而又纳闷。
“他怎么了?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我不解的问了问一旁的病友。“他本来挺好的,后来有一次生病,大概是药物使用不当,引起了严重的副作用,再后来,就无法正常走路,智力也变得不如从前了。”听完,我唏嘘不已,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照顾小男孩的人常常不一样,平时是退休的爷爷奶奶带他来;周末则是爸爸妈妈带他来;如果爸爸妈妈有事,外公外婆带他来。六个大人一个孩子,这原本是一个多么和谐的家庭啊!后来,我听说了很多关于这个小男孩的故事。三岁就可以和爷爷一起打羽毛球,游戏玩得很溜,还会背几十首古诗词……
有一天,在治疗的过程中,爷爷中途跑来了。我们和爷爷打趣:您不放心奶奶一个人带呀?没想到爷爷告诉我们:他自己本来在住院,是偷偷地从病房溜出来的。是的,他还没好,护士不让他出院,可是他惦记自己的孙子,一定要来看看。疾病让人痛苦,可是这个人,忘掉自己的病痛来爱护着正处于病痛中的自己,这个小男孩是不幸的,也是幸福的……
03
小晴是个颈椎病患者,可能因为和我都受此困扰,所以我们俩人一见面就开始唠嗑起来。她以前是会计工作者,因为长时间伏案,导致颈椎受损。老公见她工作如此辛苦,坚决让她辞职来调养。老公是程序员,主要靠写代码为生,收入不算高,还要负担房贷和车贷,两口日子过得也不算宽裕。可是,他宁可日子紧点,也要让心爱的人健健康康的。
她的老公,身高不到一米六,戴着眼镜,不算帅,却看起来让人很舒服。一双眼睛透着智慧之光,肩膀宽阔而厚实,眼神一直看着眼前的老婆,从未离开。
在她针灸的过程中,老公全程陪同。和医生聊起病情的时候,听得格外专注,甚至用笔记下了了医生所说的保健操。我望着小晴,她那由颈椎病而带来的痛苦仿佛一点点被化解!
04
有一对老人夫妇是针灸室的常客,老奶奶患有腰疾,老爷爷陪着老奶奶来看病。和大多数病人康复效果较好不同,老奶奶的腰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康复,老奶奶的脸上时常露出焦虑的神色,老爷爷话不多,总是握着老奶奶的手,仿佛要把自己的力量传递给老伴。偶尔针灸室里没有空床,老爷爷便会试探着问我:姑娘,能不能让我老伴躺一躺?我看了一眼老奶奶,她的手时不时地抚摸着腰部,面露痛苦之状,我便连忙把床铺让出来。
偶尔,这位老奶奶会和人唠嗑。有一段对话我印象格外深刻: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老人说:如果有下辈子,希望可以做一只自由飞鸟。老奶奶似乎深有同感:嗯,反正希望不要再做人。针灸室里,各种声音夹杂,少有人听到她们的谈话,而我因为隔得近,听得格外真切。
05
想想,这个针灸室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些鲜活的人们也代表了世界的芸芸众生。儿童,青年,壮年,老年,疾病,痛苦,亲情,爱情……相互缠绕,淋漓尽致。
余华写了一部小说——《活着》,人们纷纷在这个名叫活着的故事里离去。
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只剩下福贵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有些戏谑,有些残忍,有些真实。作者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务活着。
在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里,她承认人的一生充满苦难:“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她也阐述了世间的分配法则:“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她也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睿智如杨绛先生这般,活得通透如杨绛先生这般,把日子过出了花儿般模样的人怕是少有。毕竟,有些人还来不及思考活着的意义就已离开,有些人终其一生思考这个问题却不可得,还有人从不考虑这种远离生活实际的哲学命题,而是一天天本本分分的活着。
不管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地活,为自己,也为那些爱自己的人们和自己所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