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尝试给陌生人寄一张明信片

前些年收到的明信片

作为一名伪文艺青年,花花绿绿的明信片自然得是标配。


2012年,我在北京实习的时候,公司附近经常有一名中年男子拉着一个板车,车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本子,还有一些明信片。


有一次路过,我淘到一本特别好看的明信片,名字叫做《Daddy Loog Legs》,里面的每一张明信片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一张一直没有寄出的明信片

因为一直舍不得拆开来用,这本明信片便一直被我留在身边,被我带到广东,直到2015年的12月。


2015这年,我开始喜欢上民谣,还关注了公众号“民谣与诗”,进了粉丝微信群,认识了许多同样喜欢民谣,喜欢李志,喜欢赵雷,喜欢草莓音乐节的小伙伴。那时候,马頔的南山南还没有家喻户晓,我听左小诅咒还不被理解。


和群里的小伙伴聊得尽兴时,我正好想起书架上的那本明信片,便在群里说,地址给我,明信片寄给你。还真有近20位小伙伴加我微信,发我地址。


看他们的朋友圈,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明信片故事,写上几句民谣歌词,歪歪扭扭标上from小夏汐,再跑到邮局,买邮票,用小刷子刷上胶水,小心翼翼地粘贴好,再塞进邮局门口的大邮箱里。


第一次在邮局粘贴邮票


寄给全国各地的陌生人

整个过程,我竟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在12月11日这天寄了出去。


想到一群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手里捏着我寄出的明信片,看到我写的字,明白我的心,真的感觉很棒。


后来呢,好像每个人都收到了明信片。再后来,有一两个小伙伴还回寄给我明信片。再后来,我退了群,有几个小伙伴删了我微信。如今通讯录里只剩下十一个小伙伴,大家依旧喜欢着民谣,虽然从不聊天,但我总觉得还有一些些默契存在。或许,只有我这么觉得吧。


你以为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


并没有。因为有件事让我知道了,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觉得。


事情是这样的,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这本书里还提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想者》两本书。我想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书里的观点,便让朋友推荐学习思维导图的书,有两位朋友都推荐了TonyBuzan老爷子的书,其中《思维导图》这本看上去最为经典实用。


参加过几次读书会活动,我和行动派的几个小伙伴私下会玩图书漂流游戏,相互借阅,互通有无。于是,昨天中午我把我想看的三本书的封面发到朋友圈,并配文:谁有以下三本书,求漂流。有不少人留言说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还有一些朋友说很想看《思维导图》。


没过多久,一位朋友微信问我书是否有消息,没消息的话给他个收件地址。我告诉他,有一本已经找到了。他却说,不用麻烦了,我三本都有,一起给你。并嘱咐我:“给那个一本的说个谢谢,就说你已经找到了,谢谢人家。”然后就开始找我要地址。


我激动的已经顾不上吃午饭,想到以后方便我们继续图书漂流和答谢他,我让他先把他的地址发我,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不用了,你以前给我寄过一张明信片了,这次是我答谢你才是。”


我的心快要被这句话暖化。没错,他就是两年前我寄过明信片的其中一个陌生人。当时,我们的确是陌生人。


我再次向他表示感谢,他却说,我们是朋友,你不要太见外。


这时,我心里仿佛有簇鲜花正在竞相绽放,美滋滋的感觉,你懂么。


我们没有再接着聊什么,我翻开他的朋友圈,看他偶尔还会分享几首民谣。我点击播放,手鼓伴奏响起,宋冬野缓缓吟唱,“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我想,被称为真文艺也好,伪文艺也罢。我们只不过是都喜欢像诗歌一样美的文字,喜欢更有生活气息的旋律,喜欢像车马、书信一样慢的传情,喜欢像老朋友一样的默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写在前面:明信片,一种纸质安慰剂,收到之后即感觉被人惦记,可改善睡眠:) 这天哄睡宝宝后,我蹑手蹑脚打开书柜,想找...
    哎米粒啊阅读 408评论 2 1
  • 文︱萌 20170701 今天的剽悍晨读分享的晨读书籍是《别独自用餐》。这本书讲的是人脉管理的问题,能够管理好人脉...
    萌爱佑佑阅读 235评论 0 3
  •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据爆发式增长时代,数据治理能力正在成为组织新优势,大数据的价值...
    2d05c83dba66阅读 216评论 0 0
  • 厉害的分拣机器人 近日苹果看到了一段关于申通机器人分拣快递的视频,惊叹于智能化发展的速度。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
    苹果崽阅读 176评论 0 0
  • “这是给我们电影最完满的一个结局,因为七月与安生本来就是一个人。” 恭喜周冬雨、马思纯。后生可畏。从《山楂树之恋》...
    我是阿富阅读 80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