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虽然掌握了一些数词,但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有的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有的只会从1数起,不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数起并接着数…每当此时家长都会非常着急,认为孩子没有数学脑子,甚至认为孩子笨。是孩子真的笨吗?
我们认为儿童数学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他就一定是“差”,更不能给他贴上一个“笨”的标签。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和步骤,即从动作层次的操作发展到抽象层次的运算而在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常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即有的孩子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这一“飞跃”。幼儿虽然很早能口头数一些数,但是大部分属于“顺口溜”的性质,很多幼儿不能把数词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当幼儿从口头数一些数发展到初步能够点物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这需要多种分析器参加,并且协同动作。点物数时不仅语言分析器参加活动,而且运动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也参加活动。在正确地说出数词的同时,手依次指点着一个个物体,眼同时注视着一个个物体,并且监视手指的运动。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的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还不健全,口、手、眼协调动作还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悉,因而在点物数时常常顾此失彼,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计数活动的实质意义是把点数物体可视的数量与自然数抽象的数字概念的情况。
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即按数列从1开始排序,直到把最后一个物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经过反复练习,从而逐渐建立起数的抽象概念。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1,2,3,…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就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计数能力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的过程。儿童最早学会的口头数是没有数与实物的对应的,而后发展为数与实物相对应。发展到按物点数时又经历一个从手口不一致到一致的过程。幼儿说出计数的结果比点物数能力的发展更迟缓一些。因为这需要在掌握点物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个物体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需要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据调查6岁多的幼儿能两个两个地数的达40%左右,极少数还能五个五个地数,计数时也逐步摆脱了手触摸物体。6岁多的幼儿中,有1/3能直接用眼看着数,以眼的活动代替了手的活动。
我们经常可以在大街上或公交车上看到,父母拉着或抱着自己的孩子数数。有的从1背到20,有的甚至背到100,孩子为执行家长的命令,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背诵。其实,幼儿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缺乏理解事物抽象关系的基本观念。发展幼儿数概念,不是教会幼儿数很多的数,而是通过不大的数目使幼儿初步理解数的意义形成正确的数概念。要着重把教幼儿认数同发展幼儿的智力结合起来,通过认数活动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小学数学的学习做较好的准备,又可避免同小学的数学教学过多重复。因此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提高幼儿数学能力的关键。换言之,要使幼儿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就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改变那种单一枯燥的注入式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形式,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教育。
上学前的孩子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心能口头数到100,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能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实物(如糖果、玩具等),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并说出实物的总数。
心能从10倒数到1,能从10以内任何一个数倒数到1
心能直接用眼看着数,不用手触摸物体目测10以内实物的数量。心能按实物数或言语提示取出同样多的实物。例如,你拿出12块糖果放在桌上或说“请你给我12颗糖果”,孩子能拿出同样多的糖果摆到桌上。心能够以一个数(如2,5,10)作为计数的单位按数群进行口头计数(如5,10,15,20,…)